全本书斋 > 灵异玄幻 > 走进不科学 > 走进不科学 第1015节
  那就是只要能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他们确实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演算数据。
  目前核武器研发所占的104机算时为60%,剩下的则被二机部的其他项目共分使用。
  也就是二机部的那台104机每天有接近15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于核武器相关数据的计算。
  104机的算力是每秒一万次,五亿组计算的时长就是五万秒,换算一下就是13.9个小时左右。
  与此同时。
  目前核武器的研发还处于初期阶段,部分数据相对没有那么急迫,有些时候甚至还用不满算时呢。
  所以在爆轰试验场的建设面前,让104机腾出13.9个小时用来计算天气,条件上不存在任何问题。
  当然了。
  这件事的前提是……
  徐云真的能收集到十万倍的数据。
  眼见老郭把计算机都搬出来了,徐云心中便也有了底。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组织了一番语言,对老郭问道:
  “郭同志,您应该知道,所谓气象预测的实质,就是使用数学物理方程建模大气状态,并通过对方程求解得到未来的天气状态。”
  “只是复杂的参数化物理模型始终是不完备的,对物理过程的参数化,不可避免地会向数值预报引入系统误差。”
  老郭点了点头。
  众所周知。
  天气预报发展至今,总共经过两个阶段。
  也就是玄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其中玄学阶段常见的方式就是占卜。
  一般先是阿巴阿巴的晃着龟甲,然后哗啦一下撒到地上,由此来推导所谓的上天意志。
  在一些蒙昧时期,这种仪式往往还会伴随着祭祀、求雨之类的行为。
  不过另一方面。
  玄学阶段倒也不是一无所用。
  例如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主要指导农事生产和行军打仗。
  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也能反映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等……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被发明出来,以及流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后。
  天气预报逐渐开始向应用科学的方向进行了转变。
  不过真正促使近代天气预报发展的原先,还要归功于……
  战争。
  没错。
  战争。
  参加过一战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一战时期。
  英国和挪威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于是处在气象绝对领军地位的英国政府决定对挪威施加惩戒。
  当时英国境内有27处观测站,挪威仅有8处,27对8,优势在我!
  于是英国佬就a上去了,拒绝对挪威提供气象资料。
  不过挪威政府却并没有放弃。
  他们从仅有的8处观测站开始,从气象监测、气象人才、理论研究等方向发力,成就了随后鼎鼎大名的……
  挪威学派。
  没错。
  挪威学派就是这么来的。
  翻开现在的任何一本《天气学原理》书籍,环流理论、气旋结构、气旋生命史、冷暖锋、气团等等均出自挪威学派。
  同时也正是挪威学派的灵魂人物皮叶克尼斯,发明出了影响至今的数值天气预报。
  之后又经过了像罗斯贝、查理、冯诺依曼等一众气象大佬惊世骇俗的操作。
  1954年初。
  第一次数值天气预报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出现。
  而数值天气预报呢。
  就是给定初始和边界条件,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从而由已知初始时刻的大气状态预报未来时刻的大气状态。
  也就是假设有一个闭合的方程组,里面有各种气象要素变量以及这些变量随时间的变化(a/at)。
  只要能够测出或者计算出各种变量的值——例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风速等,就能够计算出这些变量随时间的变化。
  也就能够算出来下个时间点这些变量的值。
  如此往复,就能做天气预报了。
  但因为a/at是微分,要想用差分代替微分,其积分步长不能太长——因为观测大气的数据有误差。
  一旦积分时间足够长,就会导致这些误差被无限放大,所做出的天气预报也就不准确了。
  这些内容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因此很快。
  老郭便了然的点了点头,并且在纸上写下了部份大气波动方程。
  眼见老郭能跟上自己的思路,徐云便又继续说道:
  “郭工,您是个聪明人,所以想必您也已经猜到了一些情况。”
  “那就是想要把数据采集量翻十万倍,单靠人工采集是不可能的,必须要使用某种设备。”
  老郭点了点头。
  这其实也是部分领导反对询问徐云的原因之一。
  除去那种人数翻十万倍的取巧类答案,想要完成这个步骤,必然需要一种全新仪器的配合。
  指望徐云这么个海归掌握这类技术,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随后老郭犹豫片刻,试探着问道:
  “韩立同志,莫非你所说的设备,是指气象卫星?”
  大概在一年多前,海对面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的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
  泰罗斯1号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了1135圈,运行时间78天,共拍摄了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对气象研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助力。
  从那以后。
  气象卫星的概念便进入了各国视野内。
  在老郭想来。
  能够大幅度增加数据获取量的仪器,应该也只有气象卫星了。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
  徐云轻轻摇了摇头,否定道:
  “当然不是,气象卫星在大范围网格上或许能起到不错的信息辅助效果,但对于小范围的气象预测来说却很困难。”
  “实际上,对于气象系统来说,风速、湿度、压力除了直接检测方式外,还有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可以‘捕捉’到它们。”
  “另一种方式?捕捉?”
  老郭下意识一呆,忍不住重复了一遍这两个词。
  过了片刻。
  轰——
  他的脑海中骤然划过了一道闪电。
  这道闪电令他头皮发麻的同时,也忍不住猛然抬起头,看向了徐云:
  “韩立同志,你你说的莫非是……”
  徐云点了点头,嘴角扬起了一丝笑意:
  “没错,多普勒效应。”
  ……
  第530章 历史:我要加速啦!
  “多普勒效应?”
  听到徐云嘴里冒出的这个词。
  老郭整个人顿时一愣。
  作为曾经在国外留学多年的物理学家,老郭对于多普勒效应自然谈不上陌生。
  这是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一种物理现象,说白了就一句话:
  物体辐射的波长会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例如当站在原地,一辆救护车迎面驶来的时候,听到的声音比原来高。
  而车离去的时候声音比原来低,这就是多普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