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灵异玄幻 > 走进不科学 > 走进不科学 第859节
  假设一颗粒子真的存在,那么即便你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它,多多少少也都会有一些可以被拿来参考的信号。
  例如希格斯粒子。
  这颗粒子在被正式发现之前,cern曾经累计捕捉到过30多个信号波包,它也是让cren一直坚持下去的理由之一。
  但如果一颗粒子完全不存在……
  那么别说信号了,一丁点儿凸起你都找不到。
  届时铃木厚人想洗地,都找不到合适的洗白点。
  与此同时。
  徐云和潘院士的交流内容,同样通过耳返传递到了后台的侯星远处。
  后台方面的专家在个人能力上或许和潘院士有所差距,但组成的团队实力却只高不低。
  因此很快。
  潘院士的耳返之中,便传来了侯星远的答复:
  “小潘,答应威腾的方案。”
  潘院士不动声色的敲击了两下耳返,示意自己收到了消息。
  随后他又转过头,对威腾说道:
  “没问题,威腾教授,我们接受您的方案。”
  威腾见状,心头隐隐一松。
  科院愿意让步就好。
  接着他思索片刻,指了指此前直播的大屏幕:
  “潘先生,接下来恐怕还得请中科院帮个忙,把信号和画面对接过来。”
  潘院士爽利的点点头:
  “ok。”
  在科院做出了决定后,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铃木厚人、希格斯、特夫夫特以及其他几位机构的负责人凑到了一起,很快决定出了进行粒子检测的机构名单。
  被选出的机构一共有七家,分别是:
  第一家是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缩写fnal。
  它的加速器直径有1.2英里,可以把质子加速到980gev。
  这是目前人类历史上能量第二高的对撞机,第五种夸克底夸克和第六种夸克顶夸克的发现都出自于此。
  第二家是斯坦福加速器中心slac。
  长度3.2km,粒子能级15gev。
  成就有t子的发现,第四种夸克粲夸克的发现,质子及中子内部的夸克结构。
  第三家是霓虹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使用的对撞设备是j-parc。
  代表成果有b介子的电荷-宇称不守恒。
  第四家是海对面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简称bnl。
  第四种夸克粲夸克的发现,高能核物理的相关发现都出自于此,李政道、杨老和丁肇中先生都曾经在此工作。
  第五家是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简称desy。
  第六家是毛熊科学院布德克尔核物理研究所,简称binp,等离子体物理目前的绝对前端机构。
  第七家则是lhc,也就是cern旗下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而在整个确定机构名单的过程中,还出了个小插曲。
  那就是cern的负责人卡洛·鲁比亚一直没怎么露面,最后还是由希格斯出面做的协商。
  这次对撞使用的依旧是铅离子,也就是验证盘古粒子使用的相同离子束,省去了一大笔的筹备时间。
  半个小时后。
  各大机构便传来了回复:
  设备已经准备完毕了。
  “潘院士。”
  随后一位工作人员快步来到潘院士身边,把一份文件递到了他面前:
  “这是七家机构的实验参数,请你过目。”
  潘院士朝他道了声谢,接过文件看了起来。
  结果看着看着,他便忍不住眉头一掀:
  “每一个束流设计1270个团簇,啧啧,j-parc这可是下了血本呐。”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闻言,脸上也露出了一丝愤愤:
  “小日子不就这样么,之前验证盘古粒子的时候还说最高只能300个团簇呢,真tmd不要脸!”
  潘院士朝他笑了笑,没有接话。
  基本粒子在微观尺度下的体积很小,大概只能在10^-15……10^-16的空间尺度才能发生碰撞。
  但在真正的对撞机中,承载加速粒子的真空管直径在厘米量级,基本上是不可能让它们相遇的——它太空旷了。
  所以在对撞过程中呢。
  加速器要先把粒子‘压缩’成离子束,然后按照严格的时间间隔,从次级加速器注入到主加速器管道中。
  每一团这样的粒子,就叫团簇。
  一条粒子束中团簇的密度越高,碰撞的周期就越短,反应就越剧烈。
  不过另一方面。
  随着团簇密度的升高,加速器的设备损耗、材料经费支出也就会越高。
  同时呢。
  由于碰撞量级的不同,每台加速器的团簇密度上限也是不一样的。
  好比现实中每把枪械的发射频率是有上限的,超过了这个数字就会导致枪管过热,影响枪械的寿命。
  如果把lhc比喻成陆盾2000。
  那么j-parc顶多就是个普通的自动步枪。
  眼下j-parc把团簇数量提升到了1270个,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在透支j-parc的寿命了。
  只能说霓虹方面下了狠心,一定要把那颗粒子给找到。
  上辈子是粒子对撞机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虽然粒子的轨迹是个概率模型,但在引入了粒子密度模型后,某些‘事件’的概率可以精确许多。
  当然了。
  精确后的量级依旧可怕,一般是10的23次方左右。
  不过这种量级对于超算而言还算可控,其落在实处的性质就是……
  对撞点。
  例如lhc有四个对撞点,每个对撞点上的理论最高束团交叉频率是40 mhz。
  也就是说。
  每个对撞点最多可以有每秒4千万次的束团交叉。
  配合其他组计算出来的费米面数据,理论上七家机构中,最少有两家可以得到准确的结果。
  再不济……
  也是3倍标准偏差以下的……
  迹象。
  ……
  第460章 纳尼?情报系假的?
  过了几分钟。
  潘院士重新将文件递还给了工作人员:
  “小周,数据都没什么问题,去让后台进行对接吧。”
  这七家机构提交过来的数据除了j-parc之外,剩余六家都还算比较正常。
  虽然团簇之类的数据和盘古粒子的验证过程相比多少都有点增加,但都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
  毕竟暗物质可不是他们自己算出来的,不可能消耗过大功率给科院捧场——这种量级的对撞机功率越大,机损就会成倍的增加。
  所以这种略有保留的情况谁都不会说啥,不过霓虹那种藏着几倍量级的做法就有点离谱了。
  在得到潘院士的示意后。
  名叫小周的工作人员很快将文件带到了后台,与其他几方做起了交接。
  虽然此时距离发布会开幕,已经过去了八个多小时,时针眼瞅着就奔着九小时去了。
  但得知几大机构将再次进行粒子核验后,现场的氛围又热烈了不少。
  当然了。
  这也和参会者们的‘经验丰富’有不少关系。
  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涉及到的专业环境非常复杂,所以发布会普遍持续时间都很长。
  遇到一些比较人道的机构或者大学,说不定会分成上午下午两场进行,中间给个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