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八十年阳寿换的公主命 > 八十年阳寿换的公主命 第75节
  崔大郎来不及呼痛便疼得昏死过去,青年娘子慌了神与丈夫尖叫起来,引来侍女探看,报到赵老翁耳中。赵老翁令孙女去处理, 自己稳住宾客,寻了个崔大郎累极昏倒的借口, 勉强糊弄过去。
  阿四已经不再是当初天真的孩子了,听完这般离谱的故事也没太惊讶,有些遗憾道:“早知道我就该多留一刻钟,这样新奇的热闹可不是轻易能瞧见的。”感慨完,阿四点出疑惑:“既然赵老翁稳住了客人控制流言,那阿姊又是怎么知道的?明明是昨夜才发生的事,距离此刻才过去多久?肯定是早就知道了。”
  姬赤华挑眉道:“剩下的你听不听?”
  阿四向故事低头:“听听听。”
  那无名娘子有孕在身,口口声声说是崔大郎的孩子,某郎则说自己是崔大郎的情郎。可惜赵家的青年才俊,初婚就见了丈夫两位成双成对的情人,亏得赵家娘子端得住,硬是将人安抚住封口,又忍住气叫来医师为崔大郎医治保住他一条小命。
  事后论起来,伤人自是罪过。可偏偏是这样惊世骇俗的丑事,赵家和崔家要考虑声名,伤人的娘子要顾虑性命,便也没报官,一并瞒下来。这事太刁钻,赵家算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就差没和崔家翻脸了。而崔家人也无语,只能暗恨崔大郎不做人事,再在背后查找到底是谁设的局。
  至于姬赤华是怎么知道的,当然是临月遭不住这事,只能求到端王府寻个御医,兜兜转转还得是玉照出面去交涉。
  姬赤华为这场闹剧下结论:“也不知道玉照哪儿找人出的主意,未免太损了。”
  阿四举起小手问最后一个问题:“她们是怎么进的赵家门?”
  “这个啊……”姬赤华轻笑道,“总不能是翻墙,只能是正正经经从跨过门槛进去的。至于她赵家的门进了什么样的人,又是怎么进的,我们这些外人怎么会知道?”
  噢,阿四受教,那就是赵家请进门的宾客之一了,世家大族就亲戚多,谁知道是拐了几个弯的亲戚。
  虽然这是个精彩的故事,但阿四还是不相信以上就是全部。奈何姬赤华已经起身要出门上衙点卯,不好阻拦。
  阿四深知人不能难为自己,回丹阳阁找了雪姑吩咐:“快去帮我打听打听崔家刚嫁出门的大郎的事。”
  雪姑得令就要出门,阿四又叫住:“等等,不只是崔大郎,把赵家娘子的事也问一问,我要知道她和玉照阿姊或者二姊的关系如何。”
  事关当朝亲王,雪姑不能保证,为难道:“楚王之事,妾不一定能打听清楚。”
  阿四摆摆手,毫无愧色:“先试试嘛,我觉得二姊要是知道你去帮我打听的,说不定会让人直接告诉你。往太子阿姊那儿也使使劲,三姊和玉照府上也问候,总有人会乐意的。等你和她们混熟了,以后不就都方便了?万事开头难嘛。”
  雪姑踌躇:“那四娘接下来要去……”
  “我当然是要去向太上皇问安了,反正弘文馆的假都请了,我就得把孝心做足。”阿四哼着小曲进内室更衣,兴庆宫隔三差五就有歌舞看,她可不能错过了。
  宫人从维城库取回阿四这个月的月俸物,碰巧和将要出门的阿四打个照面,阿四随意扫两眼,意外发现居然还有铅粉之类的东西,惊讶道:“我好像从未见过这些东西,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也由内库供给啊。”
  宫人屈膝见礼,回话:“凡是公主生活所需,具由内库供给,偶尔有所缺,也由宣徽使专人往宫外采买。衣服铅粉之类,有公主用不上的,内官多赠与他者。”
  似乎是从前柳娘安排过的,每年闵玄璧、阿史那舍尔等人生辰,柳娘会送些礼物过去。阿四一直没过问,雪姑也就按照旧例行事。
  内官换了谁,都能将丹阳阁打理得井井有条,阿四的生活从生来下就是舒坦的,悄然间,阿四都快忘记从前跟在自己身后的人了。也不知道孟妈妈和柳嬷嬷近来如何,应该是不错的吧。
  猛然间横插一档子事,阿四对去兴庆宫观戏的事也失了兴致,简单问候太上皇一声,聊了两句诸如老裴相何时来给我做先生的话,谈笑两句便告辞回家了。
  回家——要不是昨晚的梦里存在电视,阿四都要不记得自己从前是多么迫切地想回现代。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很美妙的,或许物质上不那么便利,但她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和精神上的松快。
  雪姑赶在阿四晚膳前回来,送上几页写满了字的纸。
  阿四翻看两下,问:“我看完之后是不是还得烧掉?”
  雪姑迷惑:“什么?”
  “咳,没什么。”阿四又一次遗憾地想,手机还是很重要的,不然她就可以和姬宴平分享鼎都层出不穷的趣事了。
  赵家娘子年近三十,却是在官场历练了十五年的老人了,官至五品吏部员外郎,是早期女子科举受益的人。此前,入朝的女人即便是结婚也少有生育的,对于从未得到过应有权益的女人来说,抓住手里所有的权力要比虚无缥缈的未来子嗣要重要的多。
  因为谁也不知道天上突然落下的馅饼会不会在某天清晨消失,所以必须尽力施为。
  直到楚王姬赤华有孕,姬赤华怀孕生子期间并不告长假,从确认怀孕到月期一共休息了不到两个月。为方便女儿行事,皇帝顺势下旨规定了官员产假不得超过两个月。此后,一些官吏才开始考虑生育问题。赵娘子也是其中之一。
  就如阿四预料的那样,赵家娘子和玉照有不少往来,应该算是朋友。这门婚事,可能还是由玉照牵桥搭线说成的。
  崔大郎惯常荤素不忌地在欢场打滚,倒不是他生来爱走后路,而是如今文人墨客间流行豢养男宠。二十多年前晋王清扫了平康坊,至今依旧严抓闝者,为此晋王自家王府都设立在平康坊中,那些欢场呆惯了的浪男惹不起晋王只能走旁门左道,不能闝女伎,就拐着弯寻摸男伎,以未长成的少男为最佳,男伎成了附庸风雅最好的装饰。
  崔大郎的母亲临月管得严,并不许他在外头胡闹,但崔大郎二十有七的人了,临月也不能将人再和孩子似的拘在眼皮子底下。崔大郎少了曾经的远大前程,不免就要和狐朋狗友胡天胡地耍玩,若是身边没个美人相伴,实在是丢脸面的事。
  于是,一个出身寒门的貌美私生子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他的身边,明面上说得过去的出身,恰到好处的外貌身段,以及乐于奉承的心思,还有一个攀慕富贵的妻子。
  不过,俩人显然没有事先通过气,至少这男子不知道凶悍的娘子也和崔大郎有勾搭,甚至于有个未出世的孩子。咦,既然三者的关系这么微妙,这位娘子怎么断定腹中胎儿的父系?
  嗯……怎么说呢,虽然没有证据,阿四总怀疑这里头的贱男人与快狠准的娘子和玉照有关系。
  第123章
  阿四无心关怀崔大郎日后的生活有多少凄惨寂寥, 心里捣鼓两句就将这隐而不宣的丑闻丢在脑后。毕竟崔大郎已经是赵娘子后院的摆设的,即便是贵为皇子,阿四也不适合随意打听人家的后院密事。
  不过, 阿四不关心, 总有人不得不去关注的,比如玉照。
  且不说临月在见到痛受宫刑的男儿时发出的悲痛嚎叫, 和突发孝心日夜拜访老赵家侍奉可怜老母亲的玉照。赵家失了官职又孙女又娶了废物、还得日日受临月撒泼的赵老头终于遭不住了, 他在孙女大婚三日后迫不及待地回了老家, 顺带将不成才的后辈一并带走, 把鼎都里的赵家宅院留给翅膀硬了的赵娘子。
  赵娘子平静地接受了新婚丈夫的丑事,任由后院的大戏和外头疯狂的流言日复一日地上演, 只专注于手中的差事, 一刻也不落地上朝上衙点卯。
  就连新官上任不断挑刺的谢大学士、现在的谢尚书都对这个遭了瘟似的倒霉的下属深表同情, 不是每个人都能处惊不变地接受满大街的百姓和日日相对的同僚窃窃私语自家丑闻的。
  谢大学士向阿四表露了自己的评价:“赵家这一代竟真出了个赵吏部第二。”竟能容许外人在家宅内惹出这许多的风波。
  偷来的假日里,阿四简直乐不思蜀,在快乐的生活里忘记了学习, 在某一日被谢师傅逮住,虽万般不情愿,但也只能接受现实乖乖听课。偶然听见谢师傅这般那般的对同僚的褒贬, 阿四也只能含蓄地笑:“这丢脸的又不是赵娘子,外人只能同情的。要我说, 还是玉照阿姊惨一些。”
  谢大学士才不上小孩的当,随口敷衍:“或许吧,你别落了课业,我好好地给你讲完史, 也算是大功告成了。”
  阿四坚持不懈地把话题往歪带:“只比崔大郎大三岁的赵娘子都已经任职十余年了,怎么崔大郎年纪轻轻的就知道四处玩乐, 都不去试一试科举么?”
  “科举?你是年年去尚书省看人考试,半点也不把考卷看进去呀。”谢大学士气笑了,手指敲桌板,“你再不用心点学,再过二十年,你也没胆子去下场科考。”
  不等谢大学士的长篇大论洋洋洒洒盖在阿四头上,外面来人传唤谢大学士前往政事堂。谢大学士无奈住嘴,抽身离开前点了一弘文馆的学士监督阿四。
  学士一板一眼地问阿四有何不明白的地方?
  阿四道:“我想不通,为什么有些人似乎都不大重视科举。”科举考场的公平也好,入场的资格也好,总是显得马马虎虎的。这可是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径,甚至阿四从前只知道这个。
  学士遂问:“大周上下共有两万左右的大小官员,公主可知道其中有多少是科举出身的?”
  阿四回想身边见过的官员,随便猜个数字:“八千?”
  “三千。”学士眼中是阿四不懂的深沉,“这还只是官员,没有算上胥吏。要是把胥吏也包含在内,科举出身的官吏不足百一。”
  这倒是阿四闻所未闻的,她追问:“那更多的人来自哪里?”
  学士很难不笑,她和阿四对视。片刻后,阿四“啊”一声,意识到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
  弘文馆本身就是一个不用参加科举就能入仕的途径,再有的恩荫出仕、权贵举荐……更多的时候财富和权力只流传在血脉之中,极少数逆袭的人才,正因人数稀少才被大肆宣扬。
  科举固然是一条通天大道,但对于更多的凡人来说,更像是一个传说,是望梅止渴中的青梅。
  曹操虚构的青梅安抚了口渴躁动的士兵,一步登天的科举也能给天下不安于室的读书人幻想。也正因此,维持科举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科举能带来社会稳定。不期然的,阿四想到了爱情,自古以来爱情在很多时候都扮演了“不安定的因素”,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幻想。
  以此类推,各种各样的信仰也是如此,总归是给人一个逃避现实的去处,安抚人心,维持现状。
  还是那句话,非科举出身不为相,仅仅在“相”级的官员选任中,科举出身会占优势。
  阿四有些失落,轻轻合拢手里攒紧的书册,似叹似惋:“我总觉得科举这事是很要紧的,若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都没了,真难想象人间会有多么动荡。”
  学士微笑着翻开书页:“公主年方八岁,不必杞人忧天,这书还是要读的。”
  阿四一鼓作气往桌案上扑,侧脸压在书上耍无赖:“再聊一会儿嘛,先生是科举的,还是应召?应当是寒门人吧?”
  “这都不是公主不读书的理由啊,大学士交代了,今日的文章是必须写完的。”学士温声细语,但毫不动摇,“一句句写,慢慢地看,很快就能完成的。”
  ……为政之要,于斯而著。
  终于写完最后一句,阿四把笔一丢,迅速站起来伸懒腰松快松快僵硬的腿:“再这样长久地跪坐下去,我肯定要长不高了!”
  学士检查完毕,全文主要讲述无为而治,大多是套话,只有开头和最后一段用汉末的例子稍微表现了阿四内心的偏向:阿四更倾向于严于律官、宽容待民。
  而文章内写的是蜀汉的严刑峻法与盘剥百姓的“直百钱”,双管齐下从百姓手里搜刮财帛。
  学士笑问:“四娘为何写了诸葛武侯的话?”
  “刚才谢师傅讲述的就是诸葛武侯匡扶汉室的故事,刚才听的这个我就写这个了呀。”阿四趴在窗边欣赏天空随夕阳泛黄的景致,傍晚的余晖总显得要比正午还要明亮,有一种温暖宁静的感觉,一想到这么美好的一天都耗费在书桌上,就好吃亏。
  明天得出门找补回来才行。
  学士不知阿四放飞的心情,还在分析文章。她在弘文馆任教数年,对谢大学士有最基本的了解,深知谢大学士学的是儒家推崇君主外王内圣那一套,每每说起法家多贬,如今看来几个皇子中唯有四公主的想法偏向谢大学士的期许。
  宫墙上几只圆滚滚的麻雀叽叽喳喳,阿四望着它们可爱的模样就想笑,连声催促:“先生检查好了嘛,我要出去玩喽。”话音刚落,人就顺着窗户翻出去,捡起两块石子高高抛起砸在麻雀脚下,惊起一片麻雀。
  “嘿嘿嘿。”阿四得意地想,她的准头越发好了,下次再去秋祢,一定是能满载而归。
  学士透过窗将一切印在眼里,嘴角不由绽开一抹笑。四公主终究年幼,说不定只是天性多两分良善而已,来日犹未可知。
  阿四蹦蹦跳跳地离开弘文馆,屋外就是雪姑指派来接阿四的宫人:“宋王来信,正等着四娘回去拆信呢。”
  “这样么?”阿四惊喜道,“怪不得刚才麻雀叫得欢实,原来真是有好事情等着我呢。”
  送信的人是姬宴平的亲兵,其人早已告辞,说是姬宴平托付的东西多,不能久留。阿四拿到手的是个木匣子,考虑到必然有人检查并未上锁,打开之后是一封厚厚的书信和一包混着干草的黄沙。
  姬宴平在信中开头就说,这是她第一次旁观边军与九黎作战时为躲避流箭在城墙角落拔的一把草,因为太过紧张,回军帐内才发现手中握着的一捧沙草没丢掉,懒得出门丢弃干脆就寄回来了。
  阿四会心一笑,脑海内浮现姬宴平死要面子的臭脸。
  姬宴平并未说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只是简单描述了在北境这一年的生活和偶尔发生的趣事。
  一列列文字落在阿四眼里能变成生动的日常:姬宴平初到北境时,受到闵玄鸣热烈的欢迎,虽然好朋友很是欢迎她的到来,但镇守北境的闵大将军对远道而来的宋王表现出一副牙疼的态度。陈文佳倒在北境如鱼得水,没两月就和闵玄鸣成了难姊难妹整日和闵大将军手下的兵一起操练。
  姬宴平是不参合的,除非天塌下来,闵大将军绝不许她靠近任何危险的地方。她只作为宝贝疙瘩在一旁看热闹,刚开始亲卫还会为她遮阳扇风,后来闵大将军嫌弃金贵的亲王带来不好的风气,勒令她必须滚得远远的再看热闹。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姬宴平麻利地从校场离开,混迹在边疆的小城里。在这儿没人认得出鼎都的宋王,也没人敢接近锦衣华服又有侍卫跟随的姬宴平。
  这儿的女人额外地凶悍,活出了野兽的姿态。姬宴平很喜欢,如果可以的话,她甚至想多带两个回宫,最好是能陪着阿四。
  边境的百姓生活多艰苦,姬宴平的请求自然有很多人愿意接受,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过得舒坦,但又并不能完全放心把孩子的未来交给陌生的贵人。
  为了取得信任,姬宴平特地请来了“少将军”闵玄鸣,作为闵大将军的女儿闵玄鸣在军民眼中就是保护神的女儿,自带声望。有闵玄鸣作担保,事情进展顺利十倍——写到这儿时,姬宴平有些醋味。
  但是,姬宴平温声询问孩子们时,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像她们的母亲那样高兴,孩子们陷入犹豫,比起深知战争之苦的老人,孩子们眼中的保家卫国的人是英雌,是家乡坚实的守卫,也是她们所期待成为的人。
  孩子们未曾见过鼎都的繁华,也不知生来活在锦绣的中的人和长在烈日风沙下的人有何不同。她们只是天然地、期望保卫脚下的土地。
  姬宴平半蹲下握住了一个黑瘦孩子的手,问她:“你愿意明年和我一起回去吗?”
  女孩的年纪与阿四一般大,短短的衣袖只能遮盖大半的手臂,露在外面的小手晒成与衣下截然不同的颜色。她黑黝黝的眼睛近乎发光:“不行的,我的阿娘在这里,我要留在这儿,长大了也做将军帐下的士兵。”
  跟随的士兵们都在笑,其中一人介绍:“这是大将军帐下一弓箭手的孩子,她的阿娘是军中百发百中无虚弦的高手。”听到士兵的夸奖,女孩胸膛挺起,与有荣焉。
  “原来如此。”姬宴平也笑:“这样的神气,我想你以后一定会比你阿娘更出色。”
  女孩露出理所当然的表情,手指着自己说:“阿姨们都说我阿娘小时候不如我,我可是射杀过鹿的。”
  读到这,阿四不禁响起被自己吃下肚的两只白兔和叽叽喳喳飞走的麻雀,升起久违的好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