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靖明 > 靖明 第67节
  严嵩自不会义正言辞地劝谏皇帝应该多学四书五经、读史讲史,刘龙更是准备不出错不冒头就好。
  但就是有一点严嵩很不明白:这里摆着十八张椅子,是什么讲究?
  联想到那正在筹划改建的养心殿御书房……这个地方现在岂非正是御书房?
  他不敢多嘴问,但他知道皇帝绝对不可能就为了日讲在这里摆足足十八张椅子!
  第91章 登基满月的“惊喜”
  “严嵩刘龙,你们的答卷在写了吗?”
  听到皇帝突然开口,严嵩刘龙还是下意识地站了起来退到一旁弯腰躬身。
  “……臣还未动笔。”严嵩如实回答。
  刘龙:“臣也一样。”
  “朕这策题很难?”
  “陛下,国事千头万绪,无不与财计牵连交织。臣知陛下有志岁入十年倍之,自不敢夸夸其谈。若是略有增长,开源节流做得好些便是。然岁入倍之……恐需寻一二根本弊病解此困局。解开容易,善后实难。”
  刘龙:“臣也是这般想的。”
  朱厚熜不由得看向了刘龙:你是不是应该姓张名飞的?
  刘龙低头脚抠官靴。
  “外忧内患,牵一发而动全身。”朱厚熜感慨地叹了一口气,“根本弊病……先把贡生们谈到的问题列出来吧。老规矩,记录次数,排列顺序。”
  三百多个新科进士的策论,全体在京朝参官的应策奏疏,仍旧是拿来做统计。
  在群臣心目中,想要改善大明财政状况究竟有哪些切入点,朱厚熜准备一一统计出来。
  收入、支出、执行过程中的“成本”……这一团乱麻的财政状况,他总要借此机会先梳理清楚。
  杨廷和每天着急登基诏书中还有很多事只定了方向、没有方略,但朱厚熜知道他绝对不会轻易去碰经济方面的问题。
  利益的纠结太复杂了,是去动军屯卫所,还是真的对土地兼并动刀,又或者从皇庄皇店甚至商税关税入手,又或者……根本已经不被朝廷掌控着的铸币权?
  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大明开国之初定下的宝钞制,俨然已是个笑话。
  而不论铜钱还是白银,大明都不是这两种贵金属很富饶的一片土地。云南那边还在羁縻,铜矿开采、运输,中间不知道多少人沾手。再说了,铜还得用来铸造兵器。
  朱厚熜不能夸夸其谈地把后世的财税制度及各种举措套到现在,他得深入了解如今这个时代的利益关系、技术限制、通信效率,还有执行这些制度的官吏的素质、观念。
  他确实比杨廷和想象的更加持重,但他再持重,又比杨廷和认为的更激进。
  低头看着已经详细审阅过的新科进士策论,既看他们的论点、论据,朱厚熜还要从他们的用词、情感当中先揣摩一番他们的性情。
  “陛下,都整理出来了。”
  张佐在严嵩、刘龙的目光中捧着一个上锁的盒子走了进来,弯着腰放到了御案上。
  朱厚熜点了点头:“继续去忙。方凤弹劾你们失察之罪的罚银交到赃罚库没有?”
  赃罚库也是内库之一,设立之初时,内库也是受户部监管的。
  多年演变至今,内库已是君主私库,国库支用不足不仅越来越难从内库“借”到钱,皇帝还越来越多地打着国库私用的主意。
  朱厚熜自不必难做至此,他现在只集中注意力在内库上。
  借预选淑人把张太后用得习惯的人全赶出去了,但方凤考虑周全,张锦、张佐这些大珰也被象征性地罚了些银两。
  背黑锅呗,让皇家体面一点。张佐低头回答:“奴婢已经交过去了。”
  朱厚熜已经拿钥匙打开了盒子,取出里面的册子边看边说:“这件事办得迅速、详实,赏。”
  于是刚拿出来的“罚银”又以办事得力的名义回来了,还多了一些。
  张佐叩谢之后就出去了,严嵩刘龙并不知道他办的是什么事,盒子里面又是什么。
  厂卫的事,敢多嘴问吗?
  沉默的忙碌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朱厚熜这才站了起来:“到东暖阁去用膳。严嵩刘龙,今天给朕讲讲熙宁旧事。”
  严嵩心头一凛:真的想变法!
  真的,要啃一些硬骨头?
  但如今的杨介夫可不是昔年那个王介甫啊!
  满朝重臣,也没见谁有王介甫的声望、才干、胆魄、执拗。
  所谓养望十年的自己也配?
  东暖阁中总算有了些日讲的模样,今日讲史,讲熙宁变法之前宋朝的弊病,讲新旧派的斗争,讲执行过程中的走样与得失。
  主讲人是早有准备的严嵩,刘龙就像捧哏一样时不时来一句“正是如此”。
  直到黄锦送进来一封奏疏。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联名上疏,钱宁、江彬两桩案子,都查到了一些与大学士、九卿还有五府勋臣的实据,请陛下圣裁!”
  严嵩和刘龙顿时心头大震。
  今年不大动干戈。
  不是不办,只是不先一起办了。如果因为某事涉及到某些重臣,自会再议。
  首次朝会上皇帝说的话还在耳畔,现在时隔近月,该来的还是来了。
  这次是因为某事涉及到某些重臣了吧?
  朱厚熜面沉如水地打开了奏疏,东暖阁中众人大气都不敢出一个。
  奏疏里,都察院负责参与此案的解昌杰赫然署着他的大名。
  而所涉及到的重臣里,梁储、王琼、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金、户部尚书杨潭名列其中。勋臣之中,侯伯数人。
  钱宁江彬两人的罪行,也涉及许多内臣,包括已经被处置了一次的谷大用、魏彬、张永在内。
  罪名所涉及的,有宦官乱权,有构陷忠臣,有贪污索贿,有强夺民田,有冒领空饷,有……谋逆。
  要不要继续查下去?
  登基满月的朱厚熜,收到了来自朝臣就事论事的惊喜。
  “今日就讲到这里吧。”朱厚熜不动声色地合上了这封今日三法司会审后呈进来的奏疏,“传旨,朕明日去刑部大堂听审,阁臣九卿、涉案诸臣都去。”
  严嵩和刘龙各怀心思的离开了,朱厚熜这才平静地吩咐:“叫张锦和张佐过来。”
  乾清宫里气压降低,到了这里的张锦和张佐已经知道是什么事。
  “奴婢着人暗查之下,大天官与钱宁、江彬牵涉之深……不止奏疏上所言。”张锦感觉到这把火的火苗也已经烧到自己脚边了,“刑部……恐怕还有余手。”
  朱厚熜低头看着奏报,这是锦衣卫和东厂分为两条线,在内部清查、对外暗访、多年秘档的多方积攒下形成的调查结果。
  钱宁、江彬的案件,首次朝会时就被借题发挥,岂能不防?
  但现在多方印证,梁储、王琼、杨潭等等这些人,确实留下了不少把柄。
  至于杨廷和、蒋冕、毛纪,其他那些朝廷重臣,个个之前都对钱宁、江彬义正辞严吗?
  自然不是,钱宁、江彬把杨一清、费宏都斗走了,杨廷和他们可是昔年在这些幸臣凶焰下吃鸡局进了决赛圈的人,很难有明确的把柄。
  更何况,主审的是刑部。而刑部尚书张子麟,是杨廷和举荐上来的。
  都察院的陈金涉案,解昌杰署了名。
  负责复核的大理寺,同样认可了现在初步的审理意见。
  扩大去查出个都不干净的结果?很难,很费时,但似乎……
  杨廷和这是想干什么?
  朱厚熜在反思:是不是我最近太识大体,太持重了?
  第92章 最后看一次戏
  只是提出追谥于谦后没有快点同意杨廷和“文忠”的建议平息议论,只是殿试策题举京朝参官“同考”传递出了可能变法的信号。
  家产已经被瓜分干净的两个死囚,被扩大用途了,而不是一杀了事。
  “老贼!”
  王琼家中书房里,他恨恨地拍着桌子,幕僚站在一旁愁眉苦脸:“东翁能扣实在杨介夫头上的,无非结党而已。今陛下既有行新法之意,则新党、旧党势在必然。陛下既不愿朝堂动荡,杨介夫还是比东翁更稳一些。那些许来往虽不至于让东翁获罪,但只要东翁被赶出京城,于杨介夫而言则足矣。”
  “杨介夫不畏天子之怒耶?”王琼咬牙切齿,“仍是梁叔厚,仍是某,仍是陈金!还加上了勋臣、内臣,他讨价还价之意,陛下岂会看不分明?如今重设三大营是陛下心中一桩重事。先从魏彬等人囊中掏出密库、降职任用,日精门之灾后还惩办他们何啻于卧榻之侧再举火?若要钱宁、江彬案就此过去,那就只剩下对我等略施薄惩了。”
  幕僚深以为然:“费子充未抵京,其侄高中状元,诸臣之议论攻讦他恐自顾不暇。杨三南已如夏言所奏请再度总制三边,自不必多虑。王守仁是东翁拔擢,如今他未抵京,东翁若牵连入此案,则王守仁之功也难尽叙。至于孙九峰,更是东翁新荐起复……”
  所以王琼骂杨廷和老贼。
  皇帝想用于少保多收些人心怎么了?想行新法达到岁入倍之的目标怎么了?
  不把心思花在应殿试策疏上解天子之忧,依旧在党争!
  用朝堂重臣的实质人选,来形成实质的话语权。
  王琼沉重地说道:“如今只看陛下圣意了。”
  幕僚长叹道:“都察院的解昌杰……可是潜邸旧臣啊。谁知杨介夫与陛下是否已有默契……”
  ……
  “陛下不欲朝堂震荡,你何不行持重之举?”
  袁宗皋亲自到了解昌杰宅中拜访,自然长驱直入到了他的花厅。
  解昌杰恭敬又无奈地说道:“皆有实据,下官也不知如何阻拦。连先奏请圣裁是否查下去,这意见都是卑职力争方才得来。大宗伯,只能怨钱宁、江彬此前着实势大,而梁阁老、大天官等人也着实手脚不干净啊。”
  袁宗皋凝视着他。
  恐怕是因为陈金也有问题吧?
  陛下是新君,都察院中越多自己人越好。若要死保梁储、王琼,有些人是不得不放弃的。
  陈金一去,他的心腹就是下一步被弹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