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耶律贤适撤得够快够果断,并分散逃离的结果,否则,他多与汉军纠缠片刻,便多一分损伤。
经过白水河一战,耶律贤适遭到重创,逃到辽丰州东南的九十九泉一带休整,这里是他设置的集结点,收拢败兵,继续探察汉军的动向,却不敢再妄动了。
而汉军这边,虽然取得了一场大胜,石、郭却不满意,既没能全歼辽军,也没有把辽军主将耶律贤适斩杀于阵上。在前后的交手之中,也发现了,那是个难缠的对手,狡猾机警,审时度势,深谙扬长避短之道。
然而,错过了那么一场难得的机会,再想寻觅,却也没那么容易了。是以,石、郭二将也有些无奈,在胡人纷纷北遁的情况下,想要再取得大的收获,也有难度。至于继续深入辽境,二人也只是想想罢了,一没有准备,二则贸然深入也是行险。
当然,这也是石、郭二将有些不满足了,毕竟,行营给他们的任务,也只是牵制辽军,以免他们影响到云中战事。在这方面,二人已是超标完成任务了。
“这个耶律贤适,当真狡猾,斥候已将周围百里探查一遍,仍不见其踪影,这是彻底躲起来了啊!”军帐内,石守信与郭崇威二将盘腿而坐,吃着肉,喝着酒,郭崇威不禁叹道。
“白水河一战,是把他打疼了,如今,此人就如仓鼠蛇虫一般,躲在这茫茫山麓之间,怕是不会轻出了!”石守信轻笑道:“不过,老将军倒也不必焦虑,出塞以来,斩获颇丰,对行营,也有个交代了!”
郭崇威则摇摇头:“只是有些不甘心罢了!若是给我两万骑兵,把契丹人彻底赶出阴山,也不是不可能!”
“话虽如此,朝廷也无力继续北伐了!”石守信摇摇头。
郭崇威呢,实则也明白这个道理,就拿随他们出塞的这两万步骑来说,很多将士,战意都已去了大半,无意再战,归心似箭。
“不知云中战况如何?二十多万大军围攻之,敌军应当坚持不了多久吧!”郭崇威又说道。
凡事就怕念叨,就在下午,行营来了使者,通报云中战况,同时,接到命令,全军南撤。得到命令,二人也无异议,翌日即率军南返,随行的,除了牛羊马驼的缴获及俘虏外,还有一些被强行北迁的汉人。这些人,对于回到云州家乡,是很乐意的,加起来,也有两千多人。
第277章 军政安排
云中这边,为给连日作战将士以休养,刘承祐是下令,全军酒肉管够,让全军将士尽情放松,释放心中了戾气。为了兼顾营养,刘承祐甚至下令,让新任的河东布政使王祚,从后方调运了一大批新鲜蔬菜,运抵前线。
北伐以来,军中大部分时间禁酒,但肉食是一点都不缺,将士也不怎么稀罕,从辽军手中可缴获了大量的牲畜。
不过,三日的大庆之后,一切恢复正轨,上下肃然。这三日中,刘承祐除了在第一日中与将士齐乐之外,剩下的时间都在为下一步的事务做构想。
大概是酒喝多了,有些将领脑子开始犯浑了,向刘承祐建议,趁着辽国内乱,干脆发兵出塞,一举把辽国灭亡,一劳永逸,彻底地消除北患。
当然,这只是少数将领的想法,他们渴望功业,毕竟几十万大军北伐,战将何止千员,虽然大小战斗上百场,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突出功绩。
对于这种建议,不要说刘承祐还没有这等想法,就是有,也不可能选择在这个时候。为了供应北伐,朝廷已是穷尽人财物力,早有不支,尤其是开春以来的战事,几乎每一天,都在耗损国家的元气。战事如果再拖下去,也是无以为继的,除非继续竭泽而渔,但刘承祐还没那么蠢。
虽然他有的时候也显露出一些急功近利的性格,但在大局方面,还是足够稳妥,对形势都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不会轻易犯浑。
更何况,在合围云州后,为了鼓舞将士,激励战心,刘承祐已然向全军通报过,拿下云中,便凯旋回朝,论功行赏。
军心如何,经常巡视军营,慰问士卒的刘承祐怎能不知,再者还有符彦卿、柴荣、赵匡胤等将帅的提醒。在云州的汉军之中,除了一部分开春后补充的民夫外,剩下的基本都是自去岁就开始参战了,长时间的作战下来,精神上是十分疲惫的。
再怎么样,刘承祐也是不会逆着几十万人的意愿行事的,还是几十万的军事组织。当然,他要是一意孤行,将士或许还会听令而行,朝廷基本也会继续支持,但是会引发什么样的乱子,那就不好说了,反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参考杨广!
关于行政方面的事,倒不需刘承祐费多少脑细胞,一切以安稳、恢复为主,行政体制上,刘承祐决议将收复的燕云诸州,分为两部分,增设两道。
一道以原云、朔、寰、应、蔚、新为主,设山阳道,以云州为治所,升格为大同府。同时,新复州县,入辽多年,建置方面,相比二十年前,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刘承祐也根据情况,做了些调整。以东面的怀安县为例,其以西原属新州的地区,都划入大同府管辖;寰州废置,并入朔州;应州仍置,只是把西面的马邑并入。
如此,新设的山阳道,暂时只有大同、朔、应、蔚,这一府三州,面积不过五万平方公里,并不算大,但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刘承祐的野心。山阳何意,整个阴山以南的区域,都囊括在其中。
至于幽州那边,也好安排,以拒马河、白沟为界河,其南属于河北道,其北新置燕南道,包括,幽、涿、易、蓟、檀、顺、儒、妫、武、滦、平、营共12州。在刘承祐亲赴云州督战的时候,马全义与李汉琼、马仁瑀等将,已击破耶律绾思军,全取营州,夺取榆关,将入燕最后一个重要通道关闭。
其中顺州废置,怀柔县划入幽州府,怀柔以北则属檀州;蓟州以东,原本的滦平营地区合为一治,都属平州;居庸关外原儒、妫、武州,合为宣化府,治文德,拱卫幽燕。
是以,燕南道下辖幽州府、宣化府、檀、蓟、平、涿、易,共两府五州。同样的,在刘承祐的构想中,整个燕山地区,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至于两道的行政主官,山阳道布政使,刘承祐选择了宋琪。此人是辽的进士,为官多年,又跟随赵氏父子多年,熟悉两国政制民情,既有其才,在此前的交往中,也表现出了对朝廷足够的亲近,得到了刘承祐认可。同时,任用宋琪为一道高官,也是进一步拉拢安抚原燕王一系官民将吏的心。
至于燕南道,高防是不二人选,他奉刘承祐之命,在幽州一待就是十年,为维系幽燕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履行其北方屏障的作用,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以其任职,既合适,也是对功臣的回报,当然,用高防,也只是个过渡的选择,原因嘛,也正因为高防在幽州待了十年,树大根深,关系盘根错节。
在实现了朝廷对燕南地区统治的稳定后,也就该调离了,甚至于,接替的人选刘承祐脑中都闪过好几人。当然,对于高防,刘承祐绝对会厚待。
相较于行政事务的梳理,还是军事上的安排调整,更让刘承祐头疼些,牵扯面也要更大些。围绕着整个燕云地区,需要重新构建一套军事防御体系,原本的许多布置,需要整体北移。而从最西的保宁军,到最东的信安军,诸多的边军,都需要得到解决。
而新的边防体系中,如何布防,关口如何布置,兵员如何配置,将领委派,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得到解决。既然考虑到才干,还要体谅将士心情。以杨业这样的将领为例,他已经在雁门关待了十年了,再雄峻的山关,只怕也看腻了。而刘承祐自己,都有不忍。
不过,对于军事防御重新构设,倒也不是刘承祐一个费神,还有柴、赵给他参谋,并且,大部分的意见,都来自于二人。
河北那边,保定军、顺安军、雄安军、信安军、永清军,全部裁撤,复归道司,于居庸关设卢龙军,檀州设古北军,遵化设石门军,榆关设平卢军。至于人选,从禁军将领中挑选,原本的河北边军将领,另做安排,基本上,不是安排在各地都司,就是调入禁军。
反倒是山阳道这边,虽然有长城作为屏障,有坚城作为依托,反而不像燕南那边好安排,与辽国的接壤线太长了,不论怎么布防,都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从今之后,倘若面对辽军的袭扰,山阳道这边,所承受的压力要大得多。经过君臣的仔细商议,决定将折德扆所率保宁军北移,原宁化军移驻朔州,于大同增设宁远军及奉义军两军,定襄军保留,但兵大幅削减,缩编为一千人,东西两陉各驻五百。
如此一来,北面防御的框架算是搭成了,剩下的,就需要往里面填充兵马,调动人员。而在人事安排上,则又需要刘承祐来头疼了,柴荣他们能给建议,但拍板决定是皇帝的事。
事实上,经这么一调整,大汉北部边境,可谓形势大变,给人一种稳固、心安的感觉,这就是全面恢复幽云所起到的效果。
同时,通过对北疆的军事安排,大汉的军队,又将进行一次调整。边防布置,只是个开胃菜,真正大变动的,还得是禁军。
大汉立国以来,一共对禁军进行了三次大的整饬,第一次在刘知远时期,那时候主要目的是接收、扩充。后两次,则是刘承祐借着平叛与对外战争的胜利,大加整顿,目的在于强化皇权,加强对军队的约束与控制。
效果是很好的,相比三代以来的历朝历代,都是巨大的进步,但同样的,并不彻底。有很大程度,都是靠着刘承祐的权谋手段,以及个人威望在支撑作用,制度上,仍旧有不到位的地方,且禁军的设置仍显复杂、臃肿。另外,各地的边军,也需要一定的整改,加强中央的控制。
此番北伐,参战内外兵马,不论是禁军还是边军,损折颇多,刘承祐也打算趁着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军事体系,进行一次统一的升级改造。
第278章 军务
“官家,澶国公、亳国公来了,正在帐外求见!”御帐内,刘承祐仍旧伏首御案,批示着来自东京的一些紧要奏章。战事激烈时,无心他顾,战争一收尾,他立刻将心思放回国内了。
对于东京宰臣们的能力,刘承祐是十分认可了,作为主宰朝局十多年的一片干臣,在控制全国局面方面是没有任何问题。更何况,接下来整个国家将从战时轨道上下来,罢兵休战,休养生息,这对与朝廷而言,会从容得多。
如今已进入暮春,刘承祐估计,东京的大臣们,收到北伐功成,王师凯旋的消息,会大松一口气,甚至载歌载舞。
“臣柴荣(赵匡胤)参见陛下!”柴赵二人入内,躬身行礼。
“不必拘礼!坐!”刘承祐放下朱笔,抬眼看着二人,松了松手指关节,轻笑道。
“陛下有何吩咐?”柴荣问道。
“石守信与郭崇威军至何处了?”刘承祐问。
“根据前报,已过长城口,估其脚程,今日当归云中!”柴荣说道。
刘承祐吩咐着:“让营中准备一下,他们出塞,也是连续作战,转战数百里,颇为辛苦,好生犒劳!”
“是!”
“撤军事宜,安排如何?”
“前军已然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出发,由高都帅统领,同时放还河东所征民夫!“柴荣禀道。
闻之,刘承祐点了点头:“明日就开始,正式撤军吧!”
这话一出,刘承祐自己,都不由心中一松。显然,北伐以来,表面是自信泰然,但他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可是一点都不小。
“河北军民,就放在第二批吧,东进走居庸关,先至幽州,由慕容延钊统领统率!”刘承祐吩咐着。
“是!臣等稍后即商议安排!”
“朕召二位来,是有两项安排,一时拿不定主意,你们给朕参详参详!”看着二人,刘承祐轻声道。
“陛下请讲!”柴赵二人闻言,都打起来了精神。
刘承祐道:“山阳这边,边备调整,诸军军使,多有任命,唯缺一统筹之人,朕思虑不定,二卿可有人选可荐?”
“陛下,山阳新下之地,情况复杂,直面契丹,需以一智勇兼备的宿将!”赵匡胤说道。
“那你说说看,谁能当此重任?”刘承祐看着他。
赵匡胤也抬了下眼,少做斟酌,说:“杨业久镇雁门,统军经验丰富,又熟悉当地风情,了解辽军,是最合适的人选!”
闻言,刘承祐摇了摇头:“杨业能力自然是足够的,但毕竟太年轻了,怕还难以担任方面之任!”
刘承祐这话,是言不由衷了,他刘皇帝从来不是个看中年龄、出身、资历的人,说到底,对杨业,是另有想法。
被否定建议,赵匡胤又道:“飞狐军使王审琦,其同样久镇边关,戎事练达,臣发兵蔚州之时,观其厚重而有谋略,是大将之才,可委重任!”
瞟了赵匡胤一眼,若没有记错的话,这王审琦可是“义社十兄弟”之一。早年,发于禁军,作为青年俊杰受到提拔,后来调任边关,一直同杨业在搭档,与赵匡胤没什么交际。如今看来,二者又联系上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惯性?
偶然的杂念迅速被摒除,刘承祐仍旧摇摇头:“王审琦当调入禁军任职!”
接连被否定两个人选,赵匡胤不说话,他所提的,都是军中的青壮,杨业方过而立,王审琦不过三十四岁。他不由得猜想,莫非皇帝还是更倾向于老将?
柴荣也开口了:“莫若以代国公统兵事?”
代国公,是折德扆,论身份、资历、能力,也确实可为之。不过,刘承祐还是干脆地道:“代公,久驻保德府,栉风沐雨,为国戍边,朕此前答应过折妃,召其入京任职!”
刘承祐这话,有些言不由衷了,他相信折氏一门的恭顺与忠诚,但为国家计,是不能仅以感情用事的。折氏在原府、麟地区的影响,太深了,又有这十来年外戚身份助涨声势,其势更盛。所谓盛极必衰,稍微压制一下,也是为了折家好,刘承祐大概是这么想的。
连续几个人选,都被刘承祐否了,柴赵二人也不得不承认,确实不好选,一时间不好贸然接话了。然而,大汉可不缺可用将才,琢磨了一会儿的赵匡胤,拱手向刘承祐道出一个名字:王彦超。
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其少年从容,历任多方,履历丰富,担任河东都指挥使多年,御下有方,颇得军心,对于以安养抚军为主的新山阳军事,是个不错的人选。
对此,稍加考虑,刘承祐也同意了。不过,投向赵匡胤的目光,却难免讶异。赵匡胤与王彦超早年的那段轶事,也算有名了,能够主动举荐王彦超,可见赵匡胤的气度确实不一般。
“那便以王彦超,调任山阳都部署,总督诸军!”刘承祐吩咐道。
“是!”
“还有,关于山阳、燕南都指挥司的搭设构制,也要着手了。虽为新纳之地,但当与朝廷一同,该有的制度,不能短少。不过,也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刘承祐看着柴荣:“这事,还有由柴卿主持!”
“另外,此番调整及增设诸军,其人员调配,还需加快,在朕起驾南返前,要安排妥善,另,这些人中,北伐有功者,即行犒赏,以安其心!”刘承祐又吩咐道。
“是!”
说完,停顿了一下,刘承祐犹豫了下,又道:“关于山阳的防御,你们可还有什么补充的地方?”
闻问,赵匡胤拱手应道:“陛下,尽复幽云后,大汉北方防御劣势得到彻底扭转,云中乃可恃之坚城。然仅依仗此地,仍显被动。臣以为,可趁辽国重创,军力大损,势力北缩,无力南顾之时,将防线继续向外推进。”
“你具体说说看,怎样一种措施?”刘承祐目光炯炯地地看着赵匡胤。
见状,赵匡胤清楚,自己应该是押中圣心了,起身,比对着地图,利落地道:“无需大发兵马,只需遣一大将,分一劲旅,西进将原胜州、丰州地区收复。以辽国如今的情况,必难相阻。
如能将丰、胜二州拿下,不只可以收复唐时旧土,对辽防御,则可依仗黄河,与之周旋,并借此继续打压辽军势力。
并且,可与河西郑国公相勾通,整个河套之地,亦在大汉领土之内,添一牧养之所。同时,夏绥的定难军,也将进一步置于朝廷影响控制之中!”
听赵匡胤这么说,刘承祐露出了开怀的笑容,显然,他的建议,深合他意。对于夺取丰、胜之地,刘承祐是考虑多时了。
第279章 当年三杰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