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汉道天下 > 第1220章
  刘协微怔,还没说话,杨彪先笑了起来,伸手指指诸葛亮。
  “小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再者,你怎么知道只做一任?或许百姓认可你,让你再做一任也是可能的。”
  诸葛亮拱手还了一礼。“论起锋芒,亮岂敢与令郎杨德祖相提并论。不过说起令郎,亮倒是有一点意见。”
  杨彪大感意外。“哦?”
  “令郎在汉阳将满一任,该做的都做了,再留在汉阳意义不大,杨公何不将他调任更需要他的郡国,以尽其才?”
  杨彪转头看了一眼刘协。
  刘协点点头。“司徒的确应该考虑一下了。”
  “唯。”
  ——
  行营扎在丛台。
  丛台本是赵武灵王的宫殿旧址,因台阁相连如丛而得名。如今那些宫殿自然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个土台,可以登高望远,吊古思今。
  站在高台之上,刘协听周瑜说起了漠北之旅。
  他这一年多走了上万里路,见到了很多听都没听过的部落,看到了想都不敢想象的风景,眼界大开,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而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些使命。
  首先,他找到了横贯东西的大河,沿河上溯,找到了苏武曾经牧羊的北海,又找到了北海附近几条向北、向西的大河,基本验证了以水师运粮的可能性。
  其次,他证明了刘协的猜想。
  这些年,北方越来越冷,北方森林里的蛮夷正在南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只不过北海之北的部落大多实力有限,不是鲜卑人的对手,不是被鲜卑人杀死了,就是成为了鲜卑人的奴隶。
  但是他听说,向西数千里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过了那道山,有不少平原,那里的森林更适合人居住,部落的实力也大得多。
  最后,他见到了一些与中原人非常像的部落。
  据那些部落中的老人说,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的确是从南方来的,只是时代久远,已经没人记得具体的年代,有说几百年的,也有说几千年的,甚至有人说是几万年前。
  那些人没有文字,但是从他们的语言中,依稀能听到些与古音很相似的发音。
  “臣大胆猜想,他们可能是商人后裔。”周瑜说道。
  “何以见得?”
  “据说武王灭商时,商之主力大军正在东征,得知朝歌被焚,纣王身死,那些人无力复国,又不肯事周,便选择了出海求生。一部分人沿着海边而行,箕子就是其中一员。到达辽东后,有些人随箕子留在了朝鲜,更多的人则继续向前,直到极北之地。相传为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就曾记载,扶桑蜃海以外,还有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和臣所看到、听到的情况非常相似。”
  刘协忽然心中一动。“或许应该派几个学者去研究一下。”
  第九百九十六章 初露锋芒
  周瑜剑眉微蹙。“陛下,漠北之寒,非常人所能想象。那些儒生……”
  刘协说道:“公瑾,的确有好逸恶劳的儒生,但你不能以偏概全,不畏艰险,甚至能舍生取义的儒生也不在少数。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华夏开拓四夷的队伍中,不能没有他们的身影。”
  刘协顿了顿,又道:“人太闲了,容易无事生非,给他们找点事做更好。”
  周瑜忍俊不禁,点头附和。
  他出身高门,见识过太多高谈阔论的儒生,本不想与那些人共事。可是听了天子这句话,他意识到将儒生排斥在外看似耳根清静,却可能带来大量的批评。
  与其如此,不如带些儒生同行。
  有了共同的经历,才能共情,将来被人批评的时候,也有人能够发声。
  “我给你推荐一个人。”
  “请陛下直言。”
  “鲁国孔融。”刘协说道:“他学问渊博,聪明过人,又能见微知著。若能随你北行,一定能有所发现。”
  周瑜想了想。“孔融学问虽好,但年近花甲,怕是……”
  “他身体很好,能日行千里,年纪不是问题。”
  周瑜一时搞不清楚状况,没敢多说,只得答应与孔融联络。
  两人说完,刘协让周瑜找时间去一趟兰台,将沿途见闻详细转述给蔡琰,以便留下记录。至于怎么记,是周瑜直接写,还是蔡琰安排人记录,由他们商量着办。
  现在已经是暮秋,今年再出行的可能性不大,利用这个时间总结一下,为一下步出征做好准备,是个不错的机会。
  ——
  孙策就在一旁等着,见周瑜见驾完毕,立刻迎了上来。
  “公瑾,如何?”
  “侥幸,天子还算满意。”周瑜说道,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他还给我出了个主意,让我带一些儒生去漠北,研究那些蛮夷的语言。”
  “那是为教化做准备。”孙策在行在待了一段时间,对天子的理念有了更深的把握,一下子就猜到了天子的用意。
  “应该是吧,他还推荐了一个人。”
  “谁这么大名气,居然能得到天子的推荐?”
  “鲁国孔融。”
  “……”孙策一时语塞,神情有些古怪。
  周瑜立刻发现了,追问道:“孔融怎么了?”
  “孔融……”孙策沉吟片刻,拉着周瑜走得远了些,这才将孔融提议重修《孝桓帝纪》惹了众怒,连夜从长安逃到渤海的事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