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汉道天下 > 第783章
  蔡家是襄阳大户,只要能赚钱的事,他们都有兴趣。黄承彦虽然不经商,以隐士自居,却也是个务实派,对有利民生之事一直比较关注。
  这样的人不利用起来,未免太可惜了。
  他这么给他们面子,有一半是为了说服他们,将他们变成自己的拥趸,而不是阻力。
  太祖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要发动群众斗……世家。
  ——
  马车停住,侍者上前,递上名刺。
  王朗下了车,整理了一下衣物,看着面前半旧的门庭,长长地出一口气。
  弘农杨氏一如既往的清廉,四知先生(杨震)的家风没有改变。
  一会儿功夫,里面出来一个中年人,看到王朗,立刻露出笑容,快步迎了上来,大笑道:“景兴,你可来了。”
  王朗愣了一下,觉得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是谁。
  “足下是……”
  中年人哈哈大笑。“景兴不认识我了?我是洛阳张武啊。”
  王朗大吃一惊。张武是他当年求学时的同窗,但他印象中的张武是一个面皮白皙、举止优雅的书生,而不是眼前这个面皮微黑、说话大声大气的汉子。
  “元重,你怎么……”
  “随文先在北疆待了几年,沾了些蛮胡之气,让景兴见笑了。”张武一边说,一边拉着王朗进门。他的力气很大,步子迈得也大,王朗踉踉跄跄,几乎跟不上。
  “元重,你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让我都不敢认了。”
  “那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待会儿看到文先,你更认不出来。”
  王朗暗自心惊,跟着张武来到中庭。一进门,就看到一个身穿窄袖胡服的老者站在堂上,对庭中几个掾吏厉声喝斥,声如洪钟,震得他耳朵嗡嗡作响。
  老者看到王朗,脸色稍缓,挥了挥袖子。“都去做事,限期完成。完不成的就别来见我了,自免吧。”
  “喏。”掾吏们应了一声,匆匆出去。
  王朗看得心惊肉跳,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胡服老者就是杨彪。
  “景兴,你怎么来得这么迟?”杨彪快步走了过来,上下打量了王朗两眼,摇摇头。“这么瘦弱,水土不服,生病了?路上有没有遇到司空?他去山东传诏了。”
  第六百四十章 大局为重
  王朗一路西行,虽然吃了些苦,人也消瘦了些,却谈不上水土不服。
  他不理解杨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可是看看杨彪和一旁孔武有力的张武,他又理解了。
  杨彪看惯了身体强壮的武夫,看他自然像是病了。
  “我没病,只是有些累。”王朗顾不上多说,立刻抓住杨彪刚才的话题。“司空去传什么诏?”
  “没遇到?”
  “司空行程很紧,我听到消息赶去拜见时,他已经走了。”王朗解释道。
  张喜的兄弟张济与杨彪的父亲杨赐是同僚,王朗当初在杨赐门下求学时就认识张喜。在驿舍听说张喜路过时,他曾赶去拜见,想打听一些朝廷的近况。但他赶到的时候,张喜已经起程了,根本没见上,也就不知道张喜是去传诏的。
  去山东传诏,大概率和彭城有关,王朗自然关心。
  “上堂说话。”杨彪招了招手,带着王朗登堂,命人上酒食,先让王朗吃点东西。
  王朗比杨彪小十多岁。王朗入门的时候,杨彪已经出仕多年,以精明能干著称。他一眼看出王朗的天赋,对王朗颇为重视,经常与王朗讨论学问,很是亲近。
  收到王朗的书信后,他就等王朗来。
  趁着王朗吃东西,他将诏书的内容大致说了一遍,只是忽略了他劝赵温、张喜的过程。于形势而言,这当然是明智之举。于理而言,这却不太合乎儒门以德服人的理论。
  他务实,王朗却有些务虚。
  听说天子坚持要袁绍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称臣,王朗眉头微皱,脸色有些不安。
  “文先兄,若袁本初不肯,诏书往来又要耽误数月,只怕彭城会有危险。”
  “不会的。”杨彪很有把握。“韩银、黄猗率精骑驰援睢阳后,审配回援,彭城外的兵力不足,只要刘备不降,本初攻克彭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若非如此,本初也不会上书请求议和。”
  “袁本初上书请求议和,正是天下太平的好机会。天子逼他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称臣,难道是无意太平,一心想以武力平定山东?”
  杨彪瞅瞅王朗,忍不住笑了一声。“景兴,山东人愿不愿意议和?”
  王朗没有说话。
  他听懂了杨彪的意思。张喜是去山东传诏,而不是去彭城传诏,本身就说明张喜已经支持诏书,要联合山东士族,逼袁绍低头。
  袁绍答不答应,其实并不重要。
  “文先兄志在必得啊。”
  杨彪点点头。“为山东千万百姓计,不得不如此。西凉兵虽经教化,离王者之师还有不小的距离,一旦东出,为祸不浅。景兴,你来得正好,到军中做个祭酒,教化诸军,最合适不过。”
  王朗有些失望。
  他千里迢迢地赶来,可不是想到军中做个祭酒,教化将士。
  杨彪看出了王朗的失望,却什么也没说。
  ——
  张喜日夜兼程,赶到了睢阳,先与曹操等人见面。
  首先,他向曹操、韩银等人传达了天子的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