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耽美同人 > (历史同人)我的外甥是雍正 > (历史同人)我的外甥是雍正 第264节
  早早立下嗣君,对朝对野都是件大好事儿。
  且名正,则言顺。
  有了正经太子,诸皇子之间的争夺或者也能更小些呢?
  就因为这片忠心,他才没有被问罪。只稍后广东饥荒,被派去平粜,回来后还又升了官儿。
  当然这都是后话,现在就说有康熙这么一番连消带打后,短时间内,算是再没谁敢提立太子事了。只诸皇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比赛似的给康熙准备六十大寿礼物,大有不惜为此倾家荡产的意思。
  连淑宁往来宫中,给贵妃、德妃请安时,都免不得被她们拉住,各种求帮忙参谋。
  让她由衷感叹:“皇上前头说的一点都不全面,何止当臣子难?当妃子、当皇子的,也很不轻松呀。”
  尤其心有大志的皇子。
  为了能够让自家皇阿玛在浩如烟海的礼物中多看自己的一眼,顺利打败其余兄弟们脱颖而出。不但得耗尽金钱,还得绞尽脑汁。
  力求皇阿玛能在自己的小小礼物上,看出大大孝心来。
  从此便对他彻底不同。
  德妃笑着横了她一眼:“快少说两句吧,多帮为姐和你小外甥参谋参谋。皇上六十大寿,必然得格外隆重些。务必要别出心裁,脱颖而出,不能过于奢靡浪费。”
  免得一不留神,马屁就拍到了马蹄子上。
  好没讨着,倒有了奢靡浪费甚至贪赃枉法的嫌疑。
  淑宁赶紧苦笑摇头,表示您这想法倒是挺好的,只不免太难了些,妹妹实在爱莫能助。
  能助也不助!
  自打四十九年随扈在外到如今,虽然大外甥并没有明说,但淑宁却能清晰感觉到他在态度上的约略转变。
  或者,如今的雍亲王,已经不仅仅只想当一个亲王了。
  那这个时候,她要是帮着小外甥准备给皇上的寿礼,岂不就等同于资敌?
  绝不当十四党的淑宁直接拒绝了嫡姐提议,惹德妃摇头叹息:“连你都没什么好法子,可见此事之难。算了,本宫还是着人仔细打听打听,问别的妃子、皇子都怎么准备的吧。”
  贵妃&宜妃:???
  准备?
  这需要什么特别的准备呢?
  自己做的针线,求的平安符,亲手煮的长寿面之类,哪一样不代表着她们对皇上的深深崇敬与真挚祝福呢!
  心无所求,儿子也躺得平平的她们无所顾忌。坚信只要自家儿子不蠢蠢欲动,就是给皇上最好的贺礼。
  倒是惠妃到底念着大阿哥。
  此番大阿哥哥又没像淑宁中所见那样,孤注一掷地去请杀胤礽,被康熙彻底厌弃,几度言其该死。惠妃自然而然也不会为了保住儿子性命,亲自上书要求处死她,并在往后都跟儿子保持距离。
  现在只是一个张明德案罢了,魇镇事都因为证据不足而未被定论。
  以至于直郡王虽然失去了自己的郡王爵位,重又变回了光头阿哥。在行动上却并未受限,原本的佐领、旗下人等也没有被收回。
  这可不就让惠妃看到了希望,想着他们父子重归和睦,儿子也能从光头阿哥的尴尬境地中走出来吗?
  躺平躺得好好的胤禔:???
  不得不亲自入宫一趟,跟额娘好说歹说。让她老人家千万按捺住,不做任何多余的事情。
  免得皇阿玛又以为他贼心不死,试图翻身甚至重新站起来。
  再老话重提,让他骂个狗血喷头。
  惠妃:……
  虽然有些不甘,但听了儿子入情入理的分析,到底忍不住长长一叹:“也罢,功名利禄转头空,到底是你跟孩子们平平安安的才重要。二阿哥当年尚在襁褓,就被封为皇太子。自幼被皇上亲自教养,有索额图处处护持。皇上几度夸耀,言说有此子是社稷之福、天下之福也是他的大福,结果到头来又如何呢?”
  再怎么万千骄傲的太子,一旦成为了他帝王路上的绊脚石,也照样被踢掉。
  呵呵!
  想想也是讽刺。
  当初帝后虽然政治联姻,却感情甚笃。元后在最好的年纪里,拼命为皇上生下太子。皇上伤心之余,常往巩华城去看她。四年里去了八十一趟,连十六年过年都在那儿陪着元后棺椁。
  后宫诸妃谁提起来,不得一边拧帕子,一边羡慕嫉妒?
  以为元后虽死,却永远活在了皇上心里。
  结果呢?
  那个皇后临死都要拽着皇上手,让他好好照顾抚养成人的孩子啊,竟然被两立两废。这下怕是不疯,都要被生生憋屈疯了。
  胤禔能够想开,远离这夺嫡漩涡倒也没什么不好。
  同样身为额娘,同样为儿子好,德妃却只盼着自家十四别躺那么平。
  却不想胳膊根本带不动大腿。
  十四只无奈摇头:“儿子的亲额娘啊!您也不想想,三哥,四哥跟五哥,那可都是亲王爵位。一年俸禄就有整整一万两,世子也有六千,就算前头皇阿玛赐银,他们还都有五千两。”
  “儿子只是一个贝子,区区固山贝子!俸禄少,爵位低。说句不好听的,哥哥们拔根汗毛都比儿子腰粗。跟他们比财力,儿子拍马也撵不上呀!索性从心,在用心上下下工夫便是。”
  这好像他武威表哥当年那个金帆船,时隔多年,依然稳稳当当地摆在御案上。
  老四那个小心眼的,每每过去秉奏都要瞧那金帆船一眼又一眼。稍微立点功劳,皇阿玛问他要什么赏赐的时候,就免不了打金帆船的主意。
  朝野之间,谁见了不得夸冠勇侯一句巧思,一双巧手?
  有这珠玉在前,十四可不就惦着见贤思齐一下么!正好皇阿玛要巡幸畿甸,他跟虎威表哥都在随扈之列,届时正好趁机讨教一二。
  他这惦着请外援,胤祉忙着收拾园子。
  前几年,康熙分别赏了他跟胤禛一块地用来修园子。胤祉精心修建了熙春园,自四十六年建成开始,便几乎每年都能成功邀请圣驾。
  今年万寿之前,他打算再请一次,再现皇阿玛这对其余皇子所没有的殊荣。
  胤禛也在给康熙准备什么寿礼而烦恼。过于贵重,难免被怀疑奢靡甚至贪腐。不够贵重,又很难脱颖而出。
  最好花费不多,别出心裁,又显得用心十足,且不过分阿谀谄媚。
  嗯,比他额娘德妃的要求还要多一些。
  自然也就更难一些,真·全家老少齐合力,都在绞尽脑汁想法子。
  直到临近万寿节,京东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各省自发过来给皇上祝寿之人,其中不乏老年者。皇上为体恤百姓之故,特意命阿灵阿这个九门提督好生关照着。
  现在正是冷热交替之际,为防来人等风寒,或者水土不服。还特意从太医院里择选了几名太医,随时待命。
  还命人在西直门外赶制各省龙棚,好方便各省祝寿老人齐集。
  表现得对这些个前来祝寿的老者万分关注时,胤禛才灵机一动,渐渐有了想法。
  三月十七,万寿节前一日。
  皇上奉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直隶各省官员士庶夹道跪拜欢迎御辇,一些耄耋老人们跪献万年寿觞。
  康熙直接停辇慰劳,还赐了老人们寿桃。
  言说今年天下老人为他的六十大寿从数千里外匍匐而来,如此衷心、如此辛劳。他这当皇帝的,又怎么能忍心让老人家能空腹而归?
  所以惦着赐老人们筵席,然后再遣回。
  让人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大学士以下,民以上。年逾六十五岁者奏闻,在本月二十二、二十三两日择一日,宴请这些未给他祝寿而来的老人们。
  能来的就都来,行走艰难不便移动的,他再另行恩赐。
  在这之外,还让查七十岁以上老妇,送到皇太后宫中赐宴。若其中有家中贫困不能来者,各属助车助马帮助其前来。
  还令宗仁府诸王以下宗室子孙内,选六七十个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聪明伶俐能担任使者的。届时,令于诸老面前执爵。
  连皇子阿哥们,也都得给老人家们斟酒。
  是日,与宴的九十以上者便有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
  四千多人齐聚一堂,被皇子阿哥与宗室子弟们执壶。
  八十岁以上老人们还能被搀扶着,被皇上敬上一杯。许多致仕的老大人们获赐袍帽等物,普通老人也得了赏银。宴席结束后,还能被朝廷安排着送回原籍。
  也是尽显皇上这尊老、敬老之意了。
  在这四千多之外,还有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大臣官员护军、兵丁闲散人等的六十五以上老人两千六百余。
  合计起来,竟近七千之数。
  名副其实千叟宴,别开生面,首屈一指,足以让所有人准备的礼物都在此面前黯然失色。
  除了雍亲王。
  最初,当胤禛那硕大一幅万寿万福双面图被抬出来时,其余人还不以为然。什么字体不够好,布局不够精的,就差说他不够走心了。
  人家雍亲王只笑,对对对,你们说得都对。
  “到底那些个老人们全靠一片赤诚真心,这才不远千里地给皇阿玛贺寿。实际身份却不乏贩夫走卒,识字者都少。只听着是献给皇阿玛的,才忙不迭学了,能写明白都已经极难,哪里还有什么字体?跟我一样,唯有诚孝罢了。”
  “都说大德高寿。儿子谨用这些个大德之人、忠君爱国之人一笔一划,用心书就的万福万寿图,献给皇阿玛。愿皇阿玛福寿无疆,平安康泰。”
  第210章 万寿万福图可以说全员输家,只有康熙……
  所有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与部分六十以上、六十五以下老者。
  正正好好一万个福字,一万个寿字。
  一万个小福字组成一个大福字,一万个寿字也同样组成个大大的寿字。
  正反两面,福寿双全。
  光是这个寓意就让康熙惊喜,闻听胤禛早早就开始准备,更不惜以亲王之尊向些个市井老人们求字后,心中更是感动丛生。
  几个皇子明争暗斗,几个皇子暗暗找好了山头。
  不管是组队的还是站队的,没有不盼着早早尘埃落定的,即便这背后的代价是他这个老子早早归西。唯独老四一直兢兢业业,始终踏踏实实地努力做贤王。
  户部清欠,从征噶尔丹,推广土豆,护持他这个病中的老阿玛,参与审问托合齐……
  细算算,他才是诸皇子□□劳最多、最大的。可他却没有丝毫旁的想法,一直规规矩矩,踏踏实实。
  越想越让康熙这个老阿玛瞧着满意:“好,好啊!以亲王之尊亲自奔走,一个一个的,给朕求来了这万福万寿。来啊,责内务府选巧手匠人,将这四阿哥孝心、万名老人诚心所书的万福万寿图镶成玻璃屏。镶嵌好了,放在朕寝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