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大将军的读书郎 > 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45节
  “大哥哥!”孩子伸手朝王珺嘟嘟囔囔,小姑娘哭了一鼻子,嗓子有点哑了,温润都没听清楚,她说的是什么。
  但是翠花婶子听见了。
  她是知道,这个家还有个大哥,也就是温润所嫁之人,可去参军了,从来只是听说,没见过。
  能让王玫小姑娘,喊大哥的,可能就那么一位了吧?
  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扭头愕然的看着那个人。
  王珺摸了摸鼻子,不由得把帽子摘了下来,虽然冷了点儿,但是好歹让人看到他的样子。
  他把帽子摘了下来,温润才看清楚,这人还是个小青年儿,估计恐怕年纪很小吧?但是感觉好沧桑的样子。
  一身的破皮烂袄,脚下的大棉鞋,一看就是制式的东西,身上破烂且不说,这头发也跟稻草扎的一样,都没怎么打理吧?
  身量倒是挺高的,反正看着比较孔武有力。
  眼神犀利,一看就不简单!
  就像是一头刚刚成年的狼。
  充满了野性和斗志的那种。
  俩人的第一次见面,说实话,彼此的印象都不太好。
  既没有什么浪漫邂逅,也没什么怦然心动,更没什么旖旎心思。
  而且还相互看的有点防备呢。
  王珺摘下了帽子,认识他的人就傻眼了,程三儿刘老四他们手里的钉耙、扫帚就不举着了,并且惊讶的看着他。
  这个时候,王珏跟王瑾就冲出来了。
  俩小子本来在自己的房间里,趁着天色好,正在看书。
  看的是温润给所有孩子们留的小作业,其实就是背诵一首唐诗。
  俗话说得好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啦!
  故而温润叫他们先背诵唐诗,然后尝试着自己作诗,不求他们各个都成为大文豪,但求能应付考试就行了。
  听到外面有人跑动的声音,兄弟俩就出来了,结果说有人来抢妹妹,顿时兄弟俩就跑了出去。
  正好看到这一幕。
  “大哥?”兄弟俩跟妹妹王玫一样,喊了一声大哥,但是语气里充满了疑惑。
  不过随后,就充满了惊喜:“大哥!”
  温润正要跟人吵架的,但是听两个弟弟喊“大哥”,就有些愣住了。
  “大哥?”什么鬼?
  温润莫名其妙的看着他们俩。
  那边王珺看到两个弟弟,也大吃一惊:“二弟,三弟?”
  王珺吃惊的是,两个弟弟现在的状态。
  首先,妹妹养得好了,可能是要嫁个好人家,好谋求一份彩礼。
  但是弟弟也养的不错,这就让王珺诧异了。
  先不说这“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两个弟弟的饭量肯定不小,就说两个半大小子,吃得多,穿得也不少,就算是干活儿,也肯定不如程老三他们这样的成丁之人的力气大。
  再说这么大的孩子,能干的活儿可不太多。
  吃的不少。
  可是看两个弟弟的打扮,可不像是在家扛活的样子。
  两个孩子都是穿的新棉衣,兔毛封边,看着就很暖和的那种。
  脸上不再是菜色,而是气色红润,穿的也暖呵呵,脚下踩着一样款式的兔皮靴子,身上穿着同样的羊羔皮坎肩。
  王珏穿了一身棕色的细棉布做成的棉袄,头上还带着一顶狼皮帽子,两只狼耳朵还是竖起来的!
  王瑾则是穿了一身原色的细棉布做成的棉袄,头上同样是一顶狼皮帽子,只是小一些而已,耳朵同样竖起来。
  说实话,这是温润的恶趣味。
  花高价跟人定做的这个小狼崽儿造型的狼皮帽子,莲花坳里独一份儿,别人都是狗皮帽子。
  其实,他还给王玫小姑娘,定做了一个小兔子的帽子,只是今天没有戴而已。
  他的是一顶狐狸的帽子,嗯,他觉得自己才智过人。
  同时,两个孩子跑出来,手里头还捏着一本,温润手抄的《唐诗三百首》,一人一本。
  《唐诗三百首》在温润那个时代,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选集,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
  此书共八卷,选诗三百一十首,后四藤吟社本又增补杜甫《咏怀古迹》三首。全书收录了七十七家诗,基本上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乐府等诗体编排,所选多为描写生活琐事、个人情怀之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不少是唐诗中的名篇。原书有注释,专注典故;还有评点,指点作法,说明作意,品评工拙。
  《唐诗三百首》原本是为童蒙学习诗歌而编的家塾课本,但因编者汲取了《千家诗》易于成诵的优点,此书问世不久就“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被视为唐诗入门读物的首选,一直影响至今。
  温润的启蒙读物之一,就有这个,他从小就会背诵,他那个是光绪年间的四藤吟社本为三百一十三首。
  虽然称“三百首”,但可能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只是取其整数而已。
  他从小就会背诵,默写更不在话下。
  此书分体编排,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及乐府诸体,其中古体诗占三分之一,近体诗占三分之二。
  虽然全部作品只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但不少是唐诗传世佳作。
  此书收录作者七十七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人、歌女、无名氏等,大多数为唐诗代表作家。其中杜甫三十九首,王维二十九首,李白二十九首,李商隐二十四首,孟浩然、韦应物、杜牧各有十多首。
  从体裁来看,李白多收五、七言古诗和乐府,韦应物多收五言古诗,王昌龄多收七言绝句,李颀多收七言歌行;而且古体诗以盛唐为主,近体诗则多选中、晚唐。入选诗作有不少是唐诗中的名篇,大都通俗易解,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其中不乏描写生活琐事、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作,间有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的应制、酬答之作。
  温润认为,编者对入选的诗作还有选择地加以批语,简明扼要,对读者多有启发。
  有的批语虽只点一下,但颇耐回味。
  所以温润要培养弟弟的诗词歌赋,他们的底子那么薄,只能这样培养,谁让他们不是什么书香世家呢,从小没有什么天赋培养。
  而古代的读书人,培养作诗的话,全靠天赋。
  他这是有意的培养他们的诗词歌赋的灵感,哪怕只是制式的灵感,也行啊!
  都是农家出身的小子,家里也没有什么文化熏陶,只能这么填鸭式的教育。
  王珏背诵的是孟浩然的《春晓》。
  王瑾背诵的是李白的《静夜思》。
  一个是描写春天的诗句,一个是描写思乡之情。
  而且都是非常简练直白的诗词,好理解,又朗朗上口。
  至于什么《宫词》啊,《乌衣巷》啊这种诗词,涉及面太广,他们也没那个能力去理解。
  没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其实也是无法体会这些诗词里的含义。
  温润有自己的打算,孩子们读书的进度,其实比起当下的教育方式,进度已经很快了。
  可是王珺却大吃一惊。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个弟弟的变化,那不是一般的大!
  他在回来之前,担心弟弟妹妹们,恐怕都要饿死了,就算不饿死,恐怕日子也不好过。
  结果他回来看到了什么?
  妹妹养的像个地主家的小姐。
  弟弟们不仅穿戴温暖,还有书读!
  王珺倒是小时候跟娘亲读过一点书,但那只是小儿启蒙之物,他的外曾祖父曾经是个秀才,后来跟着流民沦落到莲花坳落户,倒是教了自己的独子一些书本知识,可惜那个时候,没什么家底,也没有考功名,可是他们的外祖父只有母亲一个独女,母亲是个女子,不能考科举,只认识一些字。
  加上王家祖上也是有读书人的,故而这王家的孩子们,名字才没有跟其他人家那样,叫个什么王老大,王二小的。
  所以不论男女,都是有名字的,且非常的统一。
  王珺,王珏,王瑾,王玫。
  都是王字旁,一看就是一家人。
  其实王珺一直想让弟弟们读书,可他本身都没有读过什么书,莲花坳也没有私塾,去外面上学,束脩和吃住都是个问题。
  谁知道现在,他看到了什么?
  还有,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家里的孩子都听他的话?
  他还说,这是他的妹妹?
  这是他王珺的妹妹好么!
  “你们这是?”王珺看了看他们,再瞅了瞅别人,其他人也傻眼了。
  什么“二弟”、“三弟”啊?你当这是桃园三结义啊?
  温润忍不住在心里吐槽了一下。
  随后猛然想起来,他们俩的大哥,不就是王珺吗?
  不就是他“嫁”的人吗?
  温润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你是王珺?”温润看了看王珺。
  “是我啊!”王珺也看了看温润:“你谁呀?”
  温润尴尬了一下:“我叫温润,那什么,进屋去吧,进去再说。”
  这里也不是说话的地方。
  而且这个时候,天空飘飘洒洒的又下起了雪。
  两个弟弟齐齐上前,一人拉着王珺的一只手:“大哥,回家,回家啦。”
  王珺懵圈的被两个弟弟扯进了家门。
  其他人也一股脑的进了院子,温润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大家道:“今天的事情,谁都不要往外说,王珺他……。”
  这人还在军中的吧?算是逃兵吗?古代逃兵貌似抓回去是要砍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