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我当捕快那些年 > 我当捕快那些年 第437节
  张丹平也知道事态严重,瞪了冯千金一眼,“他手里拿得是陛下玉玺,怎么,你们兵马司还想把这块玉玺请回去吗?”
  冯千金一听傻了眼,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般。
  来到僻静处,张丹平安静的听完了赵行带来皇宫的形势。
  赵行道:“陛下已进入密室躲避,赵总管、靖国公、邱将军等人也在陛下身旁护驾,不过,现在皇宫内由高阳王朱典控制了局面,还请张统领能出兵,入宫保护陛下!”
  张丹平有些犹豫。
  他也分辨不清赵行所说是真是假。
  现在宫墙内的情况,他一无所知,更没有任何风吹草动传出来。
  张丹平道:“只是你的一面之词。我们三千营负责京城防卫,但皇宫之内,却不再我们职守之内。而且,我们三千营调兵遣将,只认虎符,不认信玺。你这个要求,让我有些为难啊。”
  按大明规矩,军队调动,要有皇帝诏书,还要有虎符,而三大营的虎符分成两块,一半在皇帝手中,另一块则在威武大将军邱怀仁手中,邱怀仁随身携带,而另一块却不归司礼监管,而在十二监中的印绶监,如今皇宫内早已乱作一团,自然拿不出他要的虎符。
  更何况,赵行要三千营入宫。如果消息或者命令出错,这一举动,无异于造反,是要抄家灭九族的。
  赵行道:“张统领如何才能出兵?”
  张丹平道:“有邱将军的手书。”
  这个要求,赵行做不到。
  张丹平道,“现在京城外有许将军的八万兵马,城内也有两万兵马,不过,他们要调动,也需诏书虎符,更不敢轻易答应。”
  赵行道:“没有别的办法了?”
  张丹平寻思片刻,道:“也不是没有,据我所知,禁军林将军,今日没有参加夜宴。皇宫防务,是他们禁军职责,你找他才是正途。”
  如今之际,只能去找林大通了。
  赵行辞谢张丹平,又从他那边借来一匹快马,向林大通府上疾驰而去。也幸亏有冯千金一闹,本来赵行心灰意冷,并没想打开玉匣,没想到阴差阳错,竟让他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赵行很快进入状态。
  约莫一盏茶功夫,赵行来到林大通府上。
  接待他的是林统领的女儿林巧,小时候她与赵行算是青梅竹马,对赵行颇有情意,只是这几年,她到了待嫁年龄,赵行却一直躲着她,今夜听说赵行来了,连忙赶到前院迎了上去,面露喜色,道:“赵大哥,你特意来找我?”
  赵行道:“我有要事,来见林将军。”
  林巧一脸失望,“我爹今日太过劳累,已经睡下了。”
  林大通在天坛断臂,虽然及时就医,但是失血过多,并没有出席皇宫夜宴。
  赵行道:“巧妹,今日之事,情况紧急,还请通禀一声。”
  林巧道:“那你要怎么谢我?”
  赵行道:“你要我怎么谢你?”
  林巧道,“你知道我想要什么,不过,我林巧也不会乘人之危,等事成之后,你请我吃一顿饭就好了。”
  赵行只得答应下来,林巧转身便去内院,赵行提醒道,“就说赵行带陛下信玺,受陛下之命,有要事相求!”林巧一听赵行持陛下信玺,也知是大事,脚下步子更快了起来。
  不片刻,林巧便带着赵行来到书房内。
  林大通脸色有些苍白,整个前臂,用白布包裹,上面满是殷红,他坐在塌上,道:“赵贤侄,我有伤在身,不起来迎接了,听巧儿说你有事找我?”赵行当即单膝下跪行礼,双手将玉匣举过头顶,“六扇门提司赵行,受陛下之命,请林将军出兵,入宫护驾!”
  林大通闻言,让林巧将玉匣打开,正是陛下的信玺,他神色凝重,让林巧去书房外等候,“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这里!”林巧虽不甘情愿,可见林大通如此表情,也知道事态严重,便离开了书房。
  “发生什么事?”
  赵行三言两语,将高阳王如何大闹夜宴,控制禁军,逼宫皇帝之事,说与林大通,林大通听说禁军副统领吕凡勾结高阳王叛变,心中震怒,“好一个吕凡,平日里不听安排,也就罢了,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吕凡是谁推荐上来的?”
  林大通道:“他原本是锦衣卫的千户,是靖国公举荐他当上了禁军副统领!没想到,他暗中投靠了高阳王!”
  “现在该怎么办?”
  林大通猛然起身,道:“赵行,帮我换甲胄!”又对门外的林巧道:“巧儿,让于管事去把刑统领叫来!”
  赵行道,“林统领,你有伤在身……”
  林大通道:“我不出马,你能行吗?”
  赵行道,“杀人打架,我在行,但行军打仗,还是得看林统领。”
  林大通道:“那你还在墨迹什么?”
  林大通身为禁军统领,保护皇宫是他职责,而这次逼宫,副统领吕凡也参与其中,这让他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若陛下出了什么问题,那第一个受到牵连的正是他林大通。
  林大通道:“三千禁军,分三卫,今夜当值的本来是我,我受伤后,由吕凡临时顶上,他控制的是左金吾卫,有千余人,剩下两千人,都在皇宫外驻扎,我随你一通前去,想办法进去皇宫。”
  不多时,副统领刑连前来,林大通也不告诉他何事,直接命令,“召集宫外驻扎的两千兵马,临时调度,入宫换防!”又补充了一句,“换马刀!”
  刑连道:“大人,今夜是吕统领……”
  林大通道:“情况有变,执行命令!你先过去,我稍后就到!”
  刑连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本意是想让他接受禁军,可是一年前被吕凡顶替,成了禁军的三把手,对于林大通的命令,他从来不过问,领命后立即离开。
  待换好甲胄,林大通看着左臂空荡荡的衣袖,心中不耐烦,“帮个忙。”
  赵行抽刀,一刀断袖。
  林大通起身,便向外走去。
  林巧见大半夜父亲要出门,心中担忧,道:“父亲,你身上有伤……”
  林大通道:“现在宫中出了点事,需要为父去处理,这几日,我不在家中,你照顾好你娘……”又叮嘱了几句,喊来管事,交代了一些家中的事。他知道,今夜是大明皇帝的生死存亡之际,也是他林家的生死存亡之夜,有些事,必须交代清楚。
  待一切妥当,管事前来白马。
  林大通单臂还不适应,想要上马,却触到了伤口,一阵撕心裂肺疼痛,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赵行想要帮忙,却被林大通一把甩开,他单臂一撑,跃上马身,对赵行道,“走!”
  快马加鞭。
  半炷香光景,两人来到了西华门。
  皇城四门,正门为午门,上朝、祭祀或迎接外宾等重要节日才走正门,平日文臣武将、内阁学士走东华门,西华门则是禁军及宫中的太监们出入,而西华门连通西苑,所以皇宫中的禁军,不当值时,都驻守在西华门外。
  两千禁军早已换装,手持马刀,而非平常巡夜时用的长戟。
  所有人都神色肃穆,严阵以待。
  他们是皇宫禁军,虽驻守在外,与皇宫有一墙之隔,太和殿发生的事,他们也有所耳闻。
  有几人找来抱怨,他们运送肉菜、木炭柴火的车马,手续齐备,一律被拦在了外面,就连运送金水的马车,也都进不去,有几个人甚至还遭到了恐吓。就在半个时辰前,几个小太监带着金银细软,偷偷溜出皇宫,被外面巡夜的人抓住,闻讯之下,说里面发生了剧变,甚至传言陛下已被高阳王杀死。
  流言四起。
  林大通来到禁军队前,道:“各位兄弟,今夜皇宫内发生叛变,副统领吕凡投靠逆贼前高阳王朱典逼宫造反,如今皇宫内,形势危急,现在更是我们禁军生死存亡之时!”
  此言一出,众禁军也都大吃一惊。
  果然,那些流言是真的。
  林大通指了指皇宫之内,“这城墙里,有陛下,有文武百官,还有我们的朋友,他们需要我们,陛下更需要我们。”说罢,他将皇帝信玺举在身前,“我手中所举,正是陛下的玉玺,现在受陛下之命,入宫勤王!上马刀!”
  两千禁军齐齐换上马刀。
  这种长刀,比寻常制式的长刀要长出两尺,刀柄也长约一尺,更适合近距离作战和砍杀。
  月光照在马刀之上,闪着微微的寒光。
  林大通道:“我们是谁?”
  “大明禁军!”
  “我们的职责是什么?”
  “保卫皇城!保卫皇城!保卫皇城!”
  林大通道:“即刻起,全面接手皇宫,如遇反抗,格杀勿论!逆贼吕凡,当受天诛!”
  众人齐声道:“当受天诛!”
  林大通道:“出发!”
  第458章 地宫
  范小刀和赵焕一起下了密室。
  石阶向下数十丈,旋即又变得平坦。
  范小刀问,“你不怕他们追上来?”
  赵焕道:“他们不敢。”
  “为何?”
  赵焕解释道:“二百年前,天道降临,整个京城被毁,皇宫也变成了一片废墟。理宗皇帝在开封称帝,之后便着手京城和皇宫的重建工作,我们所在的密室,便是那时候修建的,里面机关重重,可对抗三境之上的高手,为得便是防止再有此类事情发生。”
  两人走在秘道中,前行几丈,便看到两侧有一排丈高的石像,手持巨斧,横眉怒目,如天兵神将,随时要向他们扑杀过来,令人心生寒意。赵焕取出一样东西,插入秘道旁的一个神龛之中,旋转一下,那巨斧缓缓向后移了开去。
  待两人通过后,赵焕又让石像恢复先前警备组航天。
  范小刀望着他手中的开关,“这是?”
  赵焕道:“天子九玺中的皇帝行玺,也是控制秘道的开关。”
  又前行几步,来到一处十几丈的空旷处,地上是一排排青石板,墙壁四周则是密密麻麻的孔洞,孔洞正中,露出一寸场的箭簇,从四面八方对准了他们所在的地下空地,赵焕道:“这是天弩阵,四周墙壁中有十万八千支弩箭,若贸然闯入,怕有万箭穿心之祸。”
  范小刀道:“如果是我,会想办法将这些箭射出来,岂不可以畅通无阻?”
  赵焕道:“这些箭与地面上的青石板相连接,踩到哪一块石板,便有对应的箭矢射来,令人防不胜防。”
  范小刀道,“这也是对付寻常的武夫,若是江湖上的顶尖高手,要破去阵法,轻而易举。”
  赵焕笑了笑,“当初理宗皇帝便是天下第一高手,你能考虑到的问题,他会考虑不到?你试着运一下内力。”
  范小刀才一运功,只觉得体内的真气,开始不受控制的向外逃逸,吓得他连忙收功。这时,他才注意到了,一路之上,墙壁之中镶嵌着一些黑色的奇异的石头,似乎有某种魔力,能压制住天地真元,越是高手,遭到的反噬越大。
  赵焕道,“当时天下有三大洞天福地,这些黑石,取自水月洞天,可以压制人的内力。”
  范小刀奇道,“赵尚书是文官,怎么对江湖之事如此通晓?”
  赵焕哈哈一笑,“给陛下当差,自然要对皇家的事情上些心思。更何况,老夫当年也曾负笈游学,踏遍大明两京十三道。见得人多了,读得书多了,懂得自然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