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汉儿不为奴 >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制度 继承者
  周士相真是愣在那里了,首辅的转折有点大。
  他以为郭之奇会百般反对改制,因为改制之后,朝政大权基本被武臣垄断,没有文官什么事了。
  如枢密院事,枢臣120人,武臣伯侯以上、文臣三孤以上才能入事。相较武臣而言,文臣入枢密院可谓难上加难,因为现在整个定武朝廷曾任三孤以上的文臣,唯归乡钱谦益一人。
  便是郭之奇这个首辅,都不曾得授三孤,而得授伯侯爵位的武臣却是众多。如此一来,枢密院成立之后和大都督府一样,尽是武臣当道。仅靠一内阁,恐怕再也不能制衡武臣了。
  而武臣出自何方,一目了然,这枢密院分明就是周士相为掌控朝堂大权而设,且冠冕堂皇得很。
  身为文官首领的郭之奇,如何会支持这种彻底剥夺文臣权力的改制,他同意,南都的朝堂也不会同意,因此,周士相已然做好进京之后面对“朝堂一空”的局面。
  至于日后国家是不是就从此武臣独大,成为军国,周士相从不担心。早在定武朝廷初立之时,他就曾公开对亲信们说过,往后非军功不得授爵,非爵位不得入阁。以此来更正明中期以来世人对“武夫”的偏见和歧视,使得文武真正成为一家,不再重演宋明文强武弱,以致国亡的教训。
  为此,周士相大力推动军中识字运动,开办三所军校培养合格军官,使他们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除了军校和兵备学堂,周士相在广东时就下令普及教育,省设大学堂,府设中学堂,县设小学堂,乡村设幼学堂。凡入学堂者,衣食住行都由官府提供,以减轻学生负担。
  广东现在在普及教育上做得很好,两广总督将此事当成一项百年大计在做,为此投入许多资源,所耗费的钱粮甚至占到了广东自身赋税收入的四成,安南等地海贸利润的两成。
  为了鼓励百姓将子女送入学堂,宋襄公还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并结合科举制,入幼学堂的学子等同蒙生,入小学堂的学子等同秀才,入中学堂的学子等同举人,入大学堂的学子等同进士出身。
  大学堂毕业的学子学成之后,须在兵备讲习所学习一年,尔后在军中服役两年。学子既可投身杀敌以军功晋升朝堂,也可在服役期满后入广东各级官府提供的“听政”职位实习,期满考核合格者即可任事。
  做为周士相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宋襄公已然将周士相曾经提出的“义务教育”理解透彻,广东方面现在正在努力让所有的启蒙儿童都能入学,使得之前一直被地主士绅所掌握的文字力量能够被所有人掌握。
  周士相对广东在教育上的投入和重视很满意,但眼下却不能在各省全面推广,因为广东现在总人口不过150余万,学子和学龄儿童数量并不多,这才使得广东方面能够咬牙坚持教育投入。若在各省全面推广广东模式,人口基数大了,财政负担极大,并且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周士相现在能做的就是将朝堂和军队全面整顿,然后集中力量北伐,彻底消灭满清这个大敌,统一中国。尔全再大举开拓海外,以举国财力和广东及现在各省集中培养出的师资力量全面推广教育。使得文字和知识不再是士绅特权,而是每一个汉人都应掌握的基本硬件。
  广东的每级学堂都开设有相应的军事训练课程,并且大学学成之后必须服役,这样出来的读书人天然就是文武一身,将来任官之后,又如何再会有歧视自己“同学”的念头。文武真正的不分家。
  某种程度上,广东现在已经是周士相的“试验田”,并且走在了各省前头。甚至可以说,广东正在源源不断的为周士相提供人材,将来,这些人必然是维护周士相,维护太平军利益的重要力量。使得日后的中国,不会人亡政息,使周士相后继有人。
  不过,现在,广东方面还远不能提供周士相需要的庞大人材。十年树人,百年树木,周士相不急,他现在做的一切就是为将来的人材队伍打下基础,为他们扫清前路上的障碍。
  彻底提高武臣地位,在中央层面确立武臣权力,全面压制旧官僚,进而彻底淘汰他们,就是这次周士相宪令改制的最终目的。只是,他不曾想到,郭之奇竟然不反对改制,但却提出周士相须尽快与长公主完婚,看其样子,若周士相不答应,他是绝对不会支持宪令改制的。
  郭之奇的态度很坚定,他知道,周士相需要他的支持。哪怕,这位手握大军的齐王殿下就是想篡位,也要脸上有块遮羞布,他不会直接弑君自立,那样的话,不论他的功业有多大,史书上总有抹不去的污点。
  郭之奇当然清楚,一旦改制,那么今后朝堂上将尽数都是太平军出来的人,而这些人,显然就是周士相篡位的最坚定支持者。但他无法反对,大都督府未经朝廷同意就成立这件事,让他没有选择。便是他强烈反对,发动一切力量阻挠周士相,结果也不过是南镇大牢中的囚犯更多而矣。
  郭之奇选择避让,选择拖延,哪怕改制是一颗毒药,他也得将它吞下,因为他需要时间联络在外诸王。
  让周士相和长公主完婚无疑是郭之奇的拖延手段,也是保护定武帝的最后手段,也或许是保住大明朝的最后手段。
  “陛下那里似乎有悔意。”
  周士相有些头疼,他苦笑一声。他不是不愿意和淑仪成婚,只是自从连城壁死后,定武帝对他就越发不满,不然也不会让淑仪回去,更不会至此罢朝。而军情司在宫中的眼线也屡次证实,皇帝陛下不止一次流露过悔婚的意思,要不是司礼监潘应龙和陈皇后那里苦苦相劝,只怕性子颇是冲动的定武帝早就一道诏书送到镇江来了。
  “只要殿下不负公主,陛下那里殿下尽可放心。”
  郭之奇说这件事由他和皇帝说,只要周士相愿意成婚就行。周士相不想自己的婚事成为政治的筹码,虽然他很喜欢“小哑巴”,并且子嗣问题也始终是一个大问题。正如宋襄公所言,周士相如果没有一个继承者,对于太平军而言,将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哪怕再雄材大略,没有一个继承者,终究是一场空,甚至于死后都不得安宁。
  周士相如果不想自己现在努力的一切因为他的死,因为他没有儿子,而瞬间崩塌,那他就必须马上成婚,娶一个名正言顺的“主母”回来,生下一个可以让部下们放心的继承者。
  郭之奇对改制的支持,无疑十分重要。周士相虽然有能力绕开他,以“武力”进行改制,但这样做,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拥立的大戏。
  江南陆军大学校场上的那一幕,周士相不认为是一次偶然,而是必然。
  军情司的调查表明罗伦等人并非受人指使,但这让周士相更加意识到,“黄袍加身”恐怕已经不再是自己能够阻止得了的。伴随着镇反扩大化和军队整编,军中渴望自己称帝的呼声已经再难以强压下去。
  如果称帝有利于这个国家向前推进,周士相不会反对。这次朝堂改制,固然是为了扩大太平军在朝堂影响力,定下这个国家未来的基础,但不可否认,这也是周士相为后人留下的制度。
  他创造出了这个制度,也将亲手将这个制度留给自己的继承者。他不想让自己的子孙有朝一日走上断头台,限制君权,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安全保障。只要这套制度在,他就不必担心自己的子孙会头脑发热,想要大权在握。
  周士相答应了郭之奇,只要定武帝同意,他将在下月初进京和长公主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