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 462 一代贤相范仲淹
  范仲淹和富弼提出的改革,因为皇帝的信任,因而全部被采纳。
  不过,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又建议说:“周代的制度,三公分别兼任六官的职务,汉代以三公分别管辖六卿之事,唐代以宰相分别兼判六曹事务。现在的中书,就是古代的天官宰,枢密院,就是古代的夏官司马;四官分散于众多的官衙,已经失去了三分兼掌大权的重任了。而现在二府的官员们只是在草拟授官文书时,依照资历级别,讨论赏罚时,检用现在条例罢了。上没有三公讲论天下治道的重任,下没有六卿辅佐君王的职责,这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我请求仿效前代的官吏制度,将三司、司农、审官、流内铨、三班院、国子监、太常、刑部、审刑、大理、群牧、殿前马步军司,分别委派辅助大臣兼管这些部门的职事。凡是官吏的升降、刑法的轻重、事情的利弊这些事情,都由辅助大臣来处理;其中重大的事情,由二府大臣共同讨论,然后奏请皇帝裁定。我请求兼管军事和财赋方面的事情,如果对事情没有任何改进,请求先将我罢官免职。”
  宰相章得象等人都说范仲淹的建议不能实行。
  范仲淹想兼管刑法方面的事务,最后也没能实行。
  这时候的他,才知道,想要改革,难度重重!
  不过,他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当下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不停地谋划断虑,实现天下太平。
  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因为改革涉及面太大,许多事无法实行。
  朝廷派按察使出巡时,许多问题被检举出来,引起人心不悦。
  于是,诽谤范仲淹的言论就逐渐多起来,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传到了皇帝的耳里。
  这时,又刚好遇到边境有军情,范仲淹就和枢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
  这样一来,范仲淹被任命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给黄金百两,但范仲淹全部分赠给守边的将领。
  麟州新近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进言的人多数主张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除当地官府对酒类的专控权,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
  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尤其以夏竦为主。
  他深知整人的要诀,那就是欲除其树,先去其枝。
  他想整倒范仲淹,必先除去富弼。
  庆历三年,石介写问歌颂诗作——《庆历圣德诗》,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臣。
  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
  石介向富弼建议,说可以“行伊周之事”,要像伊尹周公辅助成王那样,作留名青史的名臣。
  夏竦怨恨石介申斥过自己,又在此事中看到了机会,当下利用这事,倾倒富弼。
  不过,伊尹和周公,都是历史上的名臣,用他们搞不倒富弼,只有改成另外一个人名,就可以搞死富弼和石介!
  于是,他派使女奴模仿石介的笔迹,改“伊、周”为“伊、霍”,变成了石介要富弼行西汉权臣霍光废立皇帝的故事,同时还伪作石介为富弼撰写的《废立诏草》,故意“飞语上闻”。
  赵祯看后,果然大怒,没想到富弼和石介胆大包天,竟然敢做霍光之事!
  范仲淹、富弼等人,真是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任。
  他们一离开朝廷,变法遂告失败。
  范仲淹外任邓州知州,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
  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
  不久,范仲淹调往杭州,升为户部侍郎后,又调往青州。
  只是,这时的范仲淹已经病倒,他请求调任颍州。
  朝廷也答应了,可是,范仲淹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
  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赵祯听说范仲淹病后,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等到范仲淹病逝后,赵祯嗟叹哀悼,知道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忠臣了!他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
  范仲淹埋葬后,赵祯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范仲淹的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后来,他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
  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他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他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为他落泪。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又恩爱百姓,所以,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范仲淹,用他的人品,用他为国的贡献,足以不朽。他的功劳,在于为国为民,在于高尚品德,在于击退西夏,在于收服羌族。但他的庆历新政要是成功的,那他将与历史上的商鞅并列,可惜,他没有成功,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地位降低。不过,凭他的贡献,凭他的文才,也足以不朽。
  他写下的《岳阳楼记》,其中说:“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总说人世间没有无私的圣人,但是,通过范仲淹的一生,我可以肯定地说,他就是圣人一般的人。
  后人评价范仲淹,都称他为范文正公,对他无不尊敬。
  同时代的蔡襄说他:“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稍后的苏轼说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范文正公,人格上,无可挑剔,惜其变法不成,惜哉!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