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大宋燕王 > 第109章 第一课
  今天要正式开始上课,天不亮,趁着月光,杨丛义和汤鷽一起来到演武场,一个练枪,一个练剑,一个时辰以后,天开始正式放亮,两人这才各自收功,回去洗漱一番去了讲武堂。
  讲武堂大门关着,杨丛义推开门,里面空无一人,一起坐在前排,翻开武学书籍,开始研读,天色放亮,已经完全可以看清书上的字。
  一个时辰后,陆续来了几十个同学。
  又不多时,一人中年儒生进了讲武堂,径直上了讲台。
  杨丛义看到,赶紧起身行礼:“先生好。”
  那先生微笑点头,抬手示意他坐下。然后清清嗓子,高声道:“同学们好,我是国子监武学博士黄忱,今后将由我为大家主讲武学经典典籍,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跟大家一起剖析历代用兵成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前世先辈忠义节气,,希望大家能学有所成,将来统军为将,为国尽力。”
  众人起身,用不太整齐的声音道了一声“先生好”。
  黄忱让众人坐下,等大家安静下来,才高声讲道:“武学中断二十年,今日重开,十分不易。历朝历代都只有太学,而没有武学,为什么大宋建立武学?因为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武将和统帅。不论是刘汉,还是李唐,燕云十六州都在我们手里,到了我大宋经过一百多年征战,还是不能从北方辽人手里夺回,靖康之乱后更是被金人夺去淮河以北数十余路土地,我们大宋在汴京时缺武将统帅,到了现在更缺。金人在淮河以北陈兵二十万,不知何时便会提兵来犯,大宋无险可守,若再无英明的将领统帅,我大宋便岌岌可危,危在旦夕,我希望将来能名留千秋的将领统帅就在你们中间。你们要记住,大宋此时此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高明的统帅。但统帅不能凭空出现,需要不停的学习。我知道你们都有一身武艺,但统军打仗,更重要的是兵法谋略,武艺是一人敌、十人敌,而兵法是千人敌、万人敌,学好兵法谋略,领军打仗才能纵横天下,百战百胜,才能赶走金人,恢复中原。”
  “一千多年前,在汉朝武帝时期,汉朝和北方草原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于匈奴。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吃食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落里与皮袄取暖。过了好些天,单于见快死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成功,更越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大汉,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一带,让他去放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逃不掉。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十几年后,当初下了命令囚禁苏武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有一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派使者到汉朝请求和好。于是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他们送还苏武。几经周折后,被囚禁匈奴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回到汉朝国都长安,长安的百姓全都出来迎接他,称赞他是有气节的大丈夫。苏武去世后,为表彰他的节气,皇帝将他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从此名传千秋万代。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对大汉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忱,让他在荒芜寒冷的北海边,坚持等待了十九年了,也用他十九年的不屈,宣扬了大汉的威严。这便是对国家的忠诚与气节,人人都该有,你们是武学生,将来的大宋将领与统帅,更需要对大宋忠诚,将来有一天恢复中原,你们才能名登大宋功臣之列,与苏武一样,名传千秋。”
  武学博士黄忱讲了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杨丛义听着并没什么感觉,因为他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故事。
  其他人则不然,故事听的津津有味,忍不住开始议论,寒冷荒芜的北海,他们听都没听过的地方,一个人在那儿十九年,这怎么可能?最后还回去了,这更不可信。别说十九年,就是在野外呆十九天,都活不下去。
  讲武堂内有些吵闹了,黄忱轻咳几声,等恢复安静,才又道:“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兵法。你们都通过了入学考试,简单的兵法知识应当具备。武学主要教学七部兵书,将来考试授官或参加武举考试,所有题目都以这七部兵书为依据,望大家好好学习。我们先学《孙子》,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兵法大家叫孙武,非常善于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后世称为《孙子兵法》,此著作历朝历代的将领无不潜心研读,也为当今武学七书之首。今天我们先学第一篇,始计篇。”
  说完便高声诵读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一口气读完之后,又道:“这是始计篇,我们一句一句学,我教一句,你们学一句。兵者,国之大事。”
  众人齐道:“兵者,国之大事。”
  黄忱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众生员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黄忱道:“不可不察也。”
  众生员道:“不可不察也。”
  黄忱随即开始讲解:“‘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任何战争都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以不思考,不可以不研究。也因为战争之事非常重要,战事一起,一旦打了败仗,不光士卒将军会死,发生战争的地方,百姓也会死于战乱,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我们战败了,才有靖康之乱,丢了汴京,丢了北方十余路土地,丢了千万百姓,因为战争如此残酷,对国家和百姓又是如此重要,因此朝廷才重建武学,招你们来认真研习兵法,期待你们学有所成,抵御金人,恢复中原。”
  “合上书册,大家把刚刚学习的第一句,背诵一遍。”
  众人合上书册,稀稀拉拉的背诵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能背诵出来的没有多少个。
  黄忱不太满意,便高声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众人这才略微整齐的诵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都是一群不读书的衙内,黄忱也无奈,只得说道:“接下我们学第二句。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我教一句,你们学一句。”
  “故经之以五事。”
  “故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
  “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
  “而索其情。”
  “一曰道。”
  “一曰道。”
  “二曰天。”
  .....
  武学生们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枯燥的学习。
  感觉到枯燥的也包括杨丛义,这种教学模式,像是在教小学生,进度实在太慢,等把七部兵书和历朝历代用兵成败都讲完,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了,这种课堂是在浪费时间,但他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毕竟进入武学的资格得来不易,他也只能慢慢学了。
  第一天枯燥的学习直至快到酉时方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