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耽美同人 > 敛财人生[综] > 敛财人生[综]_分卷阅读_1638
  不行!自来水是市政管。市政已经开始限时供水了!
  一片一片的轮,一片就给两小时的供水时间。筒子楼那么多住户呢,自己存水都来不及呢,哪里还轮得到其他人。
  办公区域倒是行,但是水龙头却少啊!一家一家的排,轮不了几户就停水了。
  从来没有过像是如今这样,吃个水都千难万难的。
  厂里都想着找市政协调呢,结果那片种红薯的沼泽地这次又救了大家。
  那一片的地上的水大部分都干涸了,只有中间区域的那一点点,还是泥潭子。
  可泥潭怎么了?只要还是稀泥,这一块的地下,证明还是有地下水的。
  结果挨着这一圈打压力井,果然,个个出水都很猛。
  于是,林雨桐家门口热闹起来了。早早晚晚的,都是络绎不绝的挑水的人。有些人更有意思,嫌弃挑水到家里洗衣服太费力气,就干脆把衣裳拿到林雨桐门口那一片的地界,直接在这里洗不就完了,多近便啊!
  好家伙!这下子,家门口都快变成菜市场了。那么多人一起洗衣服,脏水都泼在门口了。路面湿漉漉的就不说了,夏天多招惹蚊子啊。而且这些人特别有意思,常喊孩子帮忙。
  这个说:“给嬢嬢拿你家的板凳坐坐。”
  那个说:“给婶婶搭把手拧个衣服。”
  然后第二天,端阳一大早就把弟弟妹妹送林家去了:我们在家都舍不得使唤呢!你们倒是不拿自己当外人!
  第1233章 旧日光阴(45)三合一
  其实,自打天一热之后,红薯就陆陆续续的可以吃了。虽然长的还不是特别大,不算到了收获的季节,但是根须下面,红薯的个头已经不算小了。
  有些孩子就馋啊!
  不是个个都跟林家范家的孩子似的,能吃饱的。这些吃不饱的小崽子,就打起了红薯的主意。晚上成群结伙的,偷着刨红薯吃。
  这事哪成啊?这红薯可是全厂的,叫这些崽子这么偷下去,不等收获,就敢吃连吃带拿的霍霍大半。
  保卫科是干啥吃的,长着心眼呢。
  苗家富叫早保卫科的人暗藏着,等着逮人呢。都是半大的小子,一个个的,他们自家门口也都有自家种的红薯,干啥不吃他们自家的,要晚上偷拿公家的?这样性质的事件,不逮不行啊!
  当然了,都是厂里的子弟,自家的孩子。逮住了倒也不狠罚。你们刨出来的红薯还是你们,咱们也不没收。关键是没收了也不好处理,给谁不给谁呢?对不对?所以,只能放在处罚上。人家说了,等你们家的红薯收了,十倍的还回来。
  这些红薯再有大半个月就能陆续的收获了,哪里就饿的非等不了了。
  大人们气啊,逮住就是一顿胖揍。拿着扫帚,满厂的撵这些不省心的。
  林雨桐家的红薯算是收获的比较早的,因着林雨桐偷偷的浇,所以红薯长的个头大。不刨出来不行了,因为筐子撑不下了。一个个的眼看都要从土里挣脱出来一样,就是那种长的非常张扬的架势。很多人都说林雨桐:“为了长个也不能老浇水啊!这样的红薯不好吃。”
  林雨桐就打哈哈:“是啊是啊!没种好。”
  但是在端阳看来,好吃不好吃的,产量大就行呗。
  自己这一个长条筐子是栽了五棵红薯进去的,每一株红薯刨出来,下面都坠着六七个红薯的。红薯单个一斤多属于正常的,自家这得有两斤多小三斤的样子,个个都跟小孩脑袋似的。所以这根本就不能再叫长了,里面也放不下它们了。按这种产量算,一个筐子弄出一百多斤红薯,是特别正常的事。
  但出红薯这样的活呢,都是晚上关起门来的时候,自家人在院子里慢慢干。红薯刨出来,得放在院子里的走廊下屋檐下,叫这么晾晒通风。完了之后,才能入地窖。
  其实林雨桐更愿意把这玩意加工成红薯面,比红薯耐留。
  所以,这又要把红薯洗干净切成片,在烈日下暴晒,然后晒干之后,找个磨粮食的石磨,把干红薯磨成粉,然后放在袋子里存着,几年都不带坏的。
  大人做这个只觉得繁琐,可是孩子做这个,却觉得有趣。
  丹阳就是偶尔从姥姥家回来,看见家里在弄这个,高兴的什么似的,也不回去了。爹妈上班,她就在家带着弟弟妹妹干。她切的那红薯片薄的薄,厚的厚,根本就没法晒。
  怎么办呢?
  林雨桐教她把这东西蒸熟,蒸熟之后再去晾晒,这就是红薯干了。冬天当零嘴吃,也还行。
  于是,几个孩子倒是越发的乐此不疲了。
  种了红薯的筐子也不能浪费,怎么办呢?种萝卜白菜。
  这次都不要林雨桐叮嘱了,端阳就知道怎么做。他把菜籽撒的密密麻麻的,就叫这么长着。
  跟林雨桐一个想法的还有农场那边。到了种萝卜白菜的季节了。怎么办呢?
  场长就说了:“撒上,种稠点。”
  萝卜白菜这种东西,都需要一定的生长空间的。这种一直稠密的等着长成,肯定是不行的。可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这是在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这些东西长出来,一旦出苗,就是能吃的。
  苗不停的长,大家不停的间苗。间出来的幼苗都是菜啊!白菜和白萝卜就不说了,就是红萝卜苗,那也是好东西。等到苗长大了,被大家间的也差不多了。一亩地平白多长了一百多斤的菜,这是很划算的事。
  林雨桐家就是这样。菜苗一长上来,就都能吃菜了。
  她种的早,出苗就早。厂里的人可稀罕这些了。这个来拔一点,那个来拔一点的,当然了,都是很讲规矩。把又壮又好的苗子都留下来了。
  许是老吃林雨桐的东西,大家不好意思。所以,像是苗大嫂这样的,还记得给林雨桐还礼。这天就是,苗大嫂扛了一大袋子的东西进来了:“赶紧晾一晾,别捂了,够吃好几天的了。”
  啥东西啊?
  丹阳打开袋子就疑惑的看她妈,“我没见过……”
  把苗大嫂逗的哈哈就笑:“傻姑娘,你咋会没见过呢?细细看看!”
  再细看也没见过!
  像是一种什么东西的花,紫红紫红的,却有些干瘪,像是脱落下来的那种花。
  林雨桐也讶异呢:“这是棉花……花!”
  没错!就是棉花花!
  棉花也是先开花,然后结棉桃,棉桃咧开嘴,吐出来的才是白白的棉花。
  丹阳这才恍然:“可我看着,棉花不光是紫颜色的花。”
  “那是你在田里看到的。”林雨桐就说:“早上是乳白色的,下午就成粉红色的,到了第二天就是紫红色的。棉花花又不是一起开,所以你看到的花自然不是一个颜色的。”
  苗大嫂也说:“其他颜色的不能碰的。花儿不变成如今这样,人家农场也不让摘了。这非等到棉桃长成了,这种花儿挂在上面干瘪了,随时要掉了,才许往下摘的。这都不是摘了,是一碰就掉。”
  “要这个干啥啊?”丹阳不明白。
  苗大嫂又乐:“吃啊!要不然费心弄这个干啥。”
  吃?
  这下连林雨桐也惊讶了。说真的,她也没吃过这玩意。
  还真不能说活了几辈子局啥事都没见过了!看看!还就是有她没见过没吃过的。
  说实在话,她别说吃过见过的,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苗大嫂信誓旦旦的说:“随便抓一把面活着这个蒸,味儿可好了。”
  好吗?
  等她走了,林雨桐就对着这一袋子棉花花愣神,等四爷回来,她抓给四爷看:“……要不?今儿尝尝这个!”
  难得她有好奇心了,四爷就点头:“吃吧!想吃就吃吧。”
  这种暗黑的食材,林雨桐还怕不好吃,蒸出锅之后,放了蒜泥放了调料美美的泼了油。又炒了腊肉熏肉的……就怕不好吃了,好歹有这些好吃的给孩子们下饭。
  结果真的是……意外的好吃。
  于是,再像是这样的吃食,人家送来了,林雨桐就收下了。
  她陆续还收到豆子藤最顶端的嫩芽,南瓜蔓最前端的芽叶,南瓜花等等等等不常规的食材。
  还真是觉得,真是长了见识了。
  到了入秋了,红薯都收了,职工人人都有份。平均下来,一人能分大半麻袋的样子。像是林雨桐这边呢,算是三个职工,那就能分三个大半麻袋。
  这很是不少了。
  之前自家的红薯没磨面的留下来一下,再加上这个,觉得留着的这些足够冬天吃烤红薯之类的吃食了。
  等分完了红薯,每人还分了一架子车的红薯藤。这东西拉回来怎么处理?林雨桐是给挂在后面的墙上的,而大多数人家,都小心的收到菜窖里去了。
  一一五厂,眼看这一年是能平稳的过去了。但大多数人,对来年,还是不报希望。
  “今年的秋粮,几乎是没有的。好容易扛过了春荒,结果秋里又是啥收获都没有。到现在,就零星的掉了几滴雨,连地皮都没湿透。这开春了……怎么办?”
  是啊!过日子有成算的人,都在算计着口粮,怎么着也得留够明年春上吃的吧。
  于是,像是林雨桐之前那样,把红薯加工成红薯面的人就越发的多起来了。厂里到处晾晒的都是红薯片。
  一入了冬,大家的伙食就更一言难尽了。
  想吃个面条,都是高粱面一层,红薯面一层,煮出来感觉不利索,黏黏的那种面。
  于是大家发明了新吃法,做红薯面饸饹。
  其实荞麦面或是小麦面做的饸饹都好吃,但是红薯面的却不怎么多见了。
  怎么做呢?把红薯面蒸成馒头,这馒头热着的时候,那真是又粘又甜,特别不好下咽。但要是趁着这股子热乎劲,把红薯面饸饹压成饸饹呢?那至少叫人觉得应该很好吃。
  很多人家共用一个压饸饹的机子,就是那种木头桩子做的,一头有个凹槽,架在锅上头。一气往凹槽里放在五六个馒头,然后另一个人坐在木头柄上一压,‘咯吱吱’,红薯馒头被挤压成泥,就从下面的小孔里挤出去,落到开水锅里。
  做这玩意,一次做的少就不上算。红薯馒头得趁热,还得占着好几个人。得有人不停的给凹槽里加馒头,有壮小伙坐在木柄上费劲的压,还得有人不停的搅拌已经落到锅里的饸饹。
  本来就是熟的,一入锅煮两下,就出来入凉水桶,然后捞出来。
  这做一次,就得吃一两天。要不然都划不来做费这个事。
  林雨桐家没做红薯面的,倒是白面加上荞麦面的做了不少。这种的就比较适口了。几个孩子也爱吃。凉拌了能当菜,晚上随便炒炒就是主食。或是热水锅里过上一下,出来热臊子一浇,吃汤的也很好。
  外面如今哪里还有卖这个的。林雨桐在家里一做,几个孩子就爱上了。
  觉得饸饹好吃!
  可问问别人家,吃红薯面饸饹都快吃吐了。
  但这话也得反过来说,有红薯面吃就不错了。没吃的才可怕呢。
  入了冬了,厂里突然多了不少亲戚。都是来探亲的,说是探亲的,可其实呢?就是来张嘴借粮食的。
  林雨桐就跟四爷商量,说是哪一天好回老家去看看。带点粮食,看看老家那边的日子还能不能过。
  结果,他们还没回去呢,一个少年上门了。
  是苗家的铁蛋带着人上门的,“说是找我金叔,我想是不是老家的人吧,就把人带来了。”